实现“四变”,激活课堂湖南•株洲陈建新412304课堂是课程教学的主阵地。枯燥乏味的课堂是老师讲着累、学生听着烦。相反,活跃的课堂不仅能让教师愉快地教,也能让学生愉快地学,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所以,教学中要切实达到教有得、学有长的目的,关键还在于不断激活课堂。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变对立为统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人的学习过程中,情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他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方法中,他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将自身置于与学生相对立的决定、控制、指导的地位,而应置于与学生相统一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地位,变对立为统一。同时,教育民主化理论也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有利于让课堂活跃起来,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同时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虽然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但毫无疑问,学生仍然是主体。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谓的“得法”,我认为应理解为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将自身由主导移位于主体,自始至终都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这样,才能上得一堂好课,同时也能好课“绵绵无绝期”。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具体知识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特别是有些理论性学科,已变得很抽象。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是由抽象到抽象,不使知识具体形象化,学生在认知和理解时的困难肯定会有所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的效果相应地会受到影响。除了要联系知识本身的实际,还要联系学生的实际,课堂上不紧跟学生实际,甚至脱离学生,那肯定是“活”不起来的。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变呆板为鲜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原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也认为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兴趣,所以,激发学生兴趣应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学手段呆板单一,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幻灯、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静止的语言文字生动起来,使呆板单一的课堂鲜活起来,必能促使学生为之愉悦,以致产生浓浓的学习兴趣。总之,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地去研究和挖掘。参考资料:教育学张燕镜主编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现代教育思想专题袁桂林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作者资料:陈建新,男,株洲生物工程中等专业学校政治科骨干教师,学生科副科长。1997年毕业于岳阳师专(湖南理工学院)政教系,同年获湘潭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历。从事教育工作7年来,兢兢业业,潜心研究教育教学,有多篇论文在省市级评比中获奖,多次被评为教育工作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