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的体操在语文课堂飞舞江苏省丹阳市访仙中心小学李金洋212321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智能素质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因为思维的反映过程总是伴随着一定形式的语言活动进行的,语文是思维的工具,研究语言文字的语文教学,自然就承担了启迪智慧,发展思维的重要任务。因此,语文教学在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语文教学真正做到语言训练思想教育和思维发展三维一体。一、鼓励求异思维案例:练习课上,在讲评了划去不同类的词这种题型后,我相应地布置了拓展练习:勇敢、顽强、谦虚、狡猾、沉着。绝大部分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此题,答案很一致,是“狡猾”。因为其他四个都是褒义词,而“狡猾”是贬义词。正当我想结束练习时,我班一向爱插嘴但回答问题又经常不能答到点子上的张晨同学却高声大叫:“李老师,我有不同的答案。”说实话,我不喜欢他插嘴,真想训斥他一顿,这么明显的题还有不同的答案?可五十多双眼睛提醒我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我认为还可以把‘沉着’划去,因为其他四个词都是形容人物品质的,而‘沉着’是形容人物神态的。”张晨的话刚说完,同学们都露出了赞许的神色。“很好,让我们为张晨与众不同的思维而喝彩。”张晨满怀激动的坐下了,从他满足的眼神中,我分明看到了他内心的快乐骄傲!反思:新课标指出:课程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求异、创新,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课堂上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学生就会变得怕犯错误而回避错误,变得谨小慎微,疏于思考,更不要奢谈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了。此地,再想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弘扬他们的个性,恐怕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了。这一切都给了我深深的启示:珍视课堂上学生的每一次发言,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善待孩子的求异思维。二、发展探究思维案例:在学习《牛郎织女》一课时,我让学生朗读课文。在读“他上山放牛,有时心里闷得慌,便随口哼几支小曲。”这句话时,一个学生把“闷得慌”的“闷”读成“mēn”。另一学生马上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应该读“mèn”。这下一投石引起千层浪,教室里议论纷纷:有的认为应该读“mēn”,有的认为应该读“mèn”。我正想告诉学生我的想法,但反过来一想,就这样告诉学生答案不是让学生丧失了探究的权利吗?于是,我把绣球抛给了学生。师:“闷得慌”的“闷”字究竟应该读什么呢?同学们有什么办法解决吗?生:老师,我们可以向字典求教。生:老师,还可以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来解决。师:同学们,让我们用自己的方法来搞明白“闷”的读音,做学习的主人。(学生有的查字典,有的读课文,有的互相讨论。片刻之后,全班交流。)生:我认为应该读“mēn”。因为字典里“mēn”有一种解释是“气压低或空气不流通而引起的不舒畅的感觉”,“闷得慌”不就是心里不舒服吗?生:我认为应该读“mèn”,因为“mèn”的解释是“心情不舒畅”,但不是因为气压引起的。联系上文,我们可以知道牛郎是个孤儿,跟着哥哥嫂子生活,但哥嫂对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每天天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因此,牛郎觉得心里不舒畅。所以,应该读“mèn”。同学们听了都露出了赞许的神色,个个都纷纷点头同意。反思: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教学过程应强调建构性和生成性”,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上面的教学片段,教师在学生产生困惑时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研究,较好地体现了现代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1.把学生当作研究者,满足学生心理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