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兰亭集序》导学案1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句式)。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朗诵法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法【知识链接】1.解题本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2.关于序的体裁的常识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3.作者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人(现山东省临沂县)。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世家大族,性情耿直,严守操节。起家秘书郎,后迁参军,长史。拜护军将军,调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在会稽任内适逢灾荒,开仓赈济百姓。因与上司扬州刺史王述失和,遂2称病辞职,从此优游林下,寄情山水,专攻书法。王羲之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法,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雄逸流动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这种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蛇”,有“书圣”之称。王羲之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4.时代背景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5.文章背景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51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谢安、孙绰、支遁、谢万、许询及王羲之的子侄献之、凝之、涣之、元之等41人在兰亭修禊集会,做曲水流殇之饮(列坐曲水两侧,将酒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余姚令谢胜等15人不能赋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孙绰等26人当场赋诗,其中11人各赋两首,15人各赋一首,共得37篇。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修禊”是一种古老的仪式,原定为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边洗濯,祓除不祥。魏晋后固定在三月初三日,并且迷信色彩淡化,节日气氛增强——文人学士喜欢在这个日子于水边举行高雅的集会,老百姓也都出去到水边郊游。6.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例如:辛亥革命戊戌变法辛丑条约预习检验3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1)癸丑()(2)会稽()(3)禊事()(4)激湍()(5)流觞曲水()(6)游目骋怀()(7)放浪形骸()(8)临文嗟悼()(9)感慨系之()(10)齐彭殇()为妄作2.填空。(1)王羲之字逸少,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有“”之称。他曾任右军将军,所以世称。(2)《兰亭集序》是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