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抓点带面这里所谈的“抓点带面”,既是一种管理思想,又是一种工作方法。几年前我一直在思考着、实践着,主要表现在抓住阶段重点工作,带动阶段整体工作;抓住常规核心环节,带动教育教学常规落实。这里的“抓点带面”仅限于落实层面。随着岗位的调整,一年的工作实践,再次审视“抓点带面”,从一些典型案例中又有了新的启示:案例一:选培教学参赛教师。事情还原:数学教师朱琳代表我校参加渭滨区举办的首届电子白板教学大赛,在教室没有白板设施,教师没有使用基础,只有敢于尝试愿望的情况下,经过两个礼拜的突击学习和课堂设计磨合,朱琳老师的参赛课例《图形的旋转》获得二等奖,并被区电教站推荐录制课例,准备参加全国大赛。在筹备过程中,有朱琳老师自己的刻苦钻研,有数学1组四位教学能手的鼎力扶持,有电教管理员的耐心帮助,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鲜明的个性、高贵的自尊、超强的耐心在进行着激烈地碰撞,不管这些人性的自然属性如何碰撞,但在教师责任、科学精神面前,经过时间的过滤,大家都自觉的把这些放下,全力为一节理想的课例不懈努力。启示:在教学管理中,抓住一个人的培养,可以建设一支团队;抓住一件事的落实,可以发掘团队潜力,凝聚团队力量。案例二:选培演讲参赛教师事情还原:窦振亚老师代表我校参加区“我的教育梦”演讲比赛,获得大赛一等奖的佳绩。在体音组教师以及全校有演讲爱好老师的帮助下,从一个用词、一个语气、一个停顿、一个抬头、一个手势等等细节予以提醒,演讲会场响起的三次掌声说明了一切。一等奖获奖证书、大众评委的掌声以及教体局孙股长的一声“窦老师坐前排”的招呼都是给予演讲的肯定和殊荣。2启示: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既要有平台,又要有掌声,更要有爱心,这样青年教师才能更加自信,才会把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发挥到最大。案例三:设计校本研修形式事情还原:本学期举行的“高效课堂教学研讨”教研活动,历时三周时间,全员参与,本意设想在教学改革初期,通过课堂、导学案、课后评议的全面交流,集思广益,形成理想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和导学案模式。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教师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自己研讨课的设计上,本次上课整体水平高,对于其他教师提供的研讨课,思考的不是很充分,这个从课后评课议课中可以看出。再加上“同课异构”“提供导学案”这样的设计思路没有真正落实,导致“全面交流,集思广益”这个研讨目标没有真正实现,但令人欣慰的是教师自我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有提高。启示:一次活动,目标的设计和参与范围的确定很重要,目3标过多,会分散力量;范围过大,会淡化交流。由于以上三个案例以及案例引发的启示,关于抓点带面的思考有以下三点:一、“抓点”一定要“带面”。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任何活动的开展都不是孤立的,它在整个学校工作中那种千丝万缕、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可小觑。通过朱琳参赛课的打磨,就带动了许多面,如数学教研组的团队意识、凝聚力以及对数学教师必须坚守的严谨的科学态度。二、“抓点”一定要利用好“面”。有参与不一定有成功,但有参与一定会有压力,如何变压力为动力,信心、鼓励、鞭策、提醒缺一不可。所以,为了“点”上的成功,必须调集所有“面”上的力量。小窦演讲取得成功就是一个鲜明的实例。三、“点”的确定一定要“小”。两点成一线,三点成一体。“抓点带面”中的“点”特指一个“点”,一定要小,要单4一,只有这样才不可能造成“点”与“面”混淆视听,才有可能集中精力抓点,最终实现“抓点带面”的管理效果。前面讲的“高效课堂研讨课校本研修”一事,如果当时把“点”确定小一些,有重点的确定上课教师和评课教师,这也是在“全面交流,集思广益”,只不过分散了任务,各有侧重罢了,也许高效课堂模式的探索会有所收获。如果把“课堂模式探索”“导学案模式探索”这两个点选其一在本次研讨活动中去实现,也许效果会大不一样。常晓婷二○一四年元月十日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