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中探索探索中发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无疑可以使教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使教学变得高度有效。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发现问题。探索的基础是发现。发现问题可以激活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使学生明确探索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灵之间产生一种强烈的"不协调",给思维以动力。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引起冲突,产生不平衡,提出智力挑战。例如,在教学分数、小数、百分数的联系时,一开始就给学生一个40个等分格的长方形,让他们在长方形中涂上六个小格,并说出阴影部分用分数、小数、百分数表示分别是多少。他们处理的不再是100个等分格的正方形,这个问题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引起了学生的探索欲望;2、适合各层次学生,由浅入深做出回答。例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中,一开始就提出问题:有许多饮料,一箱是24瓶,这样的饮料16箱大约有多少瓶请每个同学猜测,答案写在纸上。结果出现了15种不同的方法,虽然其中有极其简单的24+24+24+┄+24=384的方法,也有十分灵活的方法,但各有各的道理,使不同层次学生都尝到了发现的乐趣。3、富有趣味性,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演示电脑画面,小动物们骑着不同形状轱辘的自行车进行自行车比赛,谁能取得第一?为什么是圆轱辘的取得第一?有趣的画面,有趣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思维兴趣。4、伴以个人或小组的探究实践活动,寻求方法。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一课时,提出"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是不是也可以只看它个位上的数就行?"要求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并提出明确要求:⑴小组中每个同学自己报几个能被3整除的数,提供小组观察。⑵仔细观察,发现规律。⑶各抒己见,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意见或补充自己的想法。⑷要以理服人,不能单纯靠少数服从多数来定论。带着明确的目标,学生十分积极的投入到探索研究的小组活动中去。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的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二、注重方法指导,培养探索能力。要想使学生能主动探索,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探索能力,只有这样一来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发现,自主探索。1、会听。让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教师可以尝试如下去做:口算题由教师口述,学生直接写出得数来;教师口述应用题,让学生直接写出算式;适当提问。2、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袭击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在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资材料。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给学生观察提纲提示,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3、会用脑去想。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筋去想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肯动脑筋去想问题。这除了靠老师的启发外,还要靠“促”,促使他们动脑子,使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人人都去动脑去想。4、会说。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他三会,因此教学要十分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5、会探索。课堂上通过学生个人或小组积极主动地讨论、观察、交流、应用、思维等活动来表现,主要形式有:试一试、议一议、辩一辩等。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认知知识。三、创设充分条件,培养探索精神。中科院心理所的张梅玲教授曾说过:"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要发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毕竟是在前进在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