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苏轼苏轼,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深受儒家和佛老思想影响。入世:积极进取,怀才不遇;出世:逃避现实,寄情山水。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关于赋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有辞赋、骈赋和律赋等。一.本文押韵换韵的字:1.间天然仙;2.桨光方;慕诉缕妇;3.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粟;穷终风;4.往长;瞬尽;主取;月色竭适5.酌藉白。二.读音:壬戌(xǖ)属(zhǔ)客少(shǎo)焉斗(dǒu)牛相缪(liǎo)酾(shī)酒扁(piān)舟枕藉(jiè)诵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字)三.特殊句式和用法:1.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2.状语后置:泛舟游于赤壁之下3.定语后置:凌万顷之茫然客有吹洞箫者4.倒装句:渺渺兮予怀5.被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6.使动: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7.意动:侣鱼虾而友麋鹿8.名词作状语: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整体感知: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转化的?1.苏轼力图排遣政治打击而带来的苦闷从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作者力图从消极中超脱出来,其实是含蓄地向他的政敌暗示,我虽然遭贬,但我却超然世外,飘然欲仙,寄情山水,尽得其乐,不寂寞不烦恼,反而积极向上.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2.感情变化过程:乐-悲-乐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作者仿佛觉得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赏心悦目。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1.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2.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1.当年鏖战赤壁的曹操、周瑜等这样的英雄人物,“而今安在哉?”,何况吾辈寻常人等,谈什么理想,谈什么建功立业?2.人生渺小而短暂。3.现实与理想的悬殊,想长生不老而不能,只有“托遗响于悲风”。客人为何生悲?试以第三段为例,说说课文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第三段通过“客曰”,有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引出己身无为之悲,见江水浩淼无穷感叹吾身渺小短暂,是抒情;本段通过客之言分析悲的原因,是议论。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人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2.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摒弃(不取)禄禄官位蜗角虚名,而取无穷的自然万物(明月清风)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表达他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第五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1)本段感情色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2)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秋江月夜图清风、水波白露、水光感受遗世独立羽化登天(写景)乐过渡歌曰:“……望美人兮天一方”箫声:怨、慕、泣、诉……客曰英雄安在吾生渺小、短暂挟飞仙抱明月不可得(描写)(抒情)悲苏子曰变与不变(重在不变)不取与取(重在取)客喜而笑乐(议论)(叙述)讨论:文中吹洞箫的客人是谁?1.古代“赋”一般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