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颖的教学方法首先要了解孩子不同阶段的不同状态:儿童绘画发展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涂鸦期:大约在1-3岁。2)象征期(又叫表象符号期):3-5岁。3)主观感觉表现期:5-9岁。4)视觉写实期:9岁以后。儿童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从涂鸦期到写实期的转变。涂鸦期、词的符号期、句的符号期、陈述的符号期(7-9岁)绘画发展特点:画简单的形象并命名形象之间无联系不注意色彩的使用造型稍复杂,仍概念化形象间有联系,有陈述性作画过程的自言自语使用主观色彩造型较完整,陈述性很强画中写字说明“透明画”空间表达色彩灿烂、强烈陈述的符号期、陈述的写实期(9-11岁)绘画发展特点:从记忆、想象转向现实画面饱满,造型渐成熟追求厚度,"透明画"消失客观色彩的追求能体会画中的审美因素好的学生作品更成熟喜爱临摹写实的作品喜爱手工、设计、欣赏等用美术表露气质、情绪用美术作品寄托深层情思客观色彩的丰富、变化主观感情色彩的需要写实段的学生,知识、阅历均进一步丰富,心理也更成熟,渐渐会不再喜欢儿童画了。在主观上大都偏爱表现力强、较复杂和逼真的美术作品,喜欢临摹成人的作品,会把美术当成一种知识或技能来学,它标志着学生对美术的认识走向自觉。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1、观看各类世界名画,各国儿童画作品,通过提问引导孩子的观察,促进思考,并与孩子交谈、讨论,鼓励他们表达想法。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热情。2、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从多方面启发,让孩子在知识技能的表现方法方面,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在作业指导方面,给予指导性的建议。3、课堂教学评价。让孩子介绍自己的创作想法,了解他们绘画的语言特征。也要让他们互评,培养孩子互相学习的习惯,并通过总结进一步激发孩子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促进教师调整和改进工作,提高教学质量。4、提高孩子的审美认识,引导他们逐渐认识和掌握审美表现规律。安排适量的实物写生课,让孩子通过观察,借助对象的形,培养孩子运用造型元素,原理进行造型表现。逐步进入细致入微的具体观察,使孩子动、如实地把握形的特征,克服概念化表现形象的习惯。培养孩子养成做事踏实、认真的习惯。分享成功下进行教学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过去的10年里,和她的团队都在研究表扬对孩子的影响。他们对纽约20所学校,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长期的研究,这项研究结果令学术界震惊。在实验中,他们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首先,研究人员每次只从教室里叫出一个孩子,进行第一轮智商测试。测试题目是非常简单的智力拼图,几乎所有孩子都能相当出色地完成任务。每个孩子完成测试后,研究人员会把分数告诉他,并附一句鼓励或表扬的话。研究人员随机地把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关于智商的夸奖,即表扬,比如,“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另外一组孩子得到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即鼓励,比如,“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为什么只给一句夸奖的话呢?对此,德韦克解释说:“我们想看看孩子对表扬或鼓励有多敏感。我当时有一种直觉:一句夸奖的话足以看到效果。”随后,孩子们参加第二轮拼图测试,有两种不同难度的测试可选,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哪一种测试。一种较难,但会在测试过程中学到新知识。另一种是和上一轮类似的简单测试。结果发现,那些在第一轮中被夸奖努力的孩子中,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由此可见,自以为聪明的孩子,不喜欢面对挑战。为什么会这样呢?德韦克在研究报告中写道:“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这也就是实验中“聪明”的孩子的所作所为:为了保持看起来聪明,而躲避出丑的风险。接下来又进行了第三轮测试。这一次,所有孩子参加同一种测试,没有选择。这次测试很难,是初一水平的考题。可想而知,孩子们都失败了。先前得到不同夸奖的孩子们,对失败产生了差异巨大的反应。那些先前被夸奖努力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德韦克回忆说:“这些孩子在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