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一)背景和教学目标本课和第5课,都是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第5课是在运动相同距离的条件下比较运动的时间,本课是在运动相同时间的条件下比较运动的距离。学生在第5课中还学习了如何使用秒表、如何分工合作等,对于本课重点活动的开展有一定帮助。本课探索板块的设计思路与第5课相同,具体如下。第一步,告知相同运动时间里不同交通工具通过的具体距离,比较快慢;第二步,不同地点,同时出发、同时停止,比较运动的快慢(运动时间相同,距离不同);第三步,不同地点,不同时出发,比较运动的快慢(同样是运动时间相同,距离不同)。三个探索活动都指向“运动相同时间,通过的距离长,运动得快”,但具体操作方法和工具使用的维度是层层深入的:激活已有的经验,即同一起点、同时出发、同时停止、软尺测距离,进一步到不同起点、不同时出发、秒表计时、软尺测距离。科学概念目标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科学探究目标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利用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间。科学态度目标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用秒表计时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准确性。(二)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软尺、秒表、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三)教科书解读本课在教科书上共3页,分为四个部分。1.聚焦聚焦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知道,在相同距离内,可以测量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来比较它们的快慢”是回顾上节课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如果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是相同的,怎样比较它们的快慢?”直指本课的重点,即比较相同时间内物体的运动距离来比较运动的快慢。教科书提供的猎豹追击羚羊的图片,含义是两者运动时间相同(羚羊很机敏,会随着猎豹追捕的启动而立刻逃跑,直至被捕至U),运动的距离不同(猎豹在追捕启动前,肯定和羚羊有一段距离)。本图片也与拓展活动的“追及跑”前后呼应。2.探索探索活动1,“按照运动的快慢,将6种交通工具排序”。教科书以图表方式,呈现了1小时内6种交通工具通过的距离,学生可以直观地比较它们通过的距离长短,并调动原有经验“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距离长,运动快”,对6种交通工具的运动快慢做出准确判断并且在活动手册中排序。探索活动2,两名同学从不同地点同时出发、同时停止,比较运动的快慢。教科书中用文字描述了具体的比较方法:“两名同学听口令从不同地点同时沿直线出发,听到第2次口令时停止走动。用软尺分别测量他们的运动距离,记录下来,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两次口令,是用于保证两名同学运动的时间相同。配图上,两名同学在两条摆放方向不同的软尺旁用相同方式行走。两条软尺分开摆放且方向不同,是为了让两名同学从不同地点出发并且不能直接比较他们运动距离的长短;将软尺铺在地上,一是方便学生走直线,二是便于测量。图片旁还提示“可以用脚跟接脚尖的方法来行走”,这是考虑到教学场地的活动范围小,建议用这样的方式行走以减小移动距离。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视活动场地自行选用安全可行的动作,比如单脚跳、双脚跳等。探索活动3,两名同学出发的时间和地点都不相同,比较运动的快慢。这个活动在活动2基础上增加了难度,需要学生思考如何保证两名同学的运动时间是相同的。教科书的配图给出了具体操作提示:两名学生在教室内外不同地点,地上都铺有软尺,旁边都有一位计时的同学;秒表和旁白,提示学生可以计时10秒来控制两名学生的运动时间相同,用软尺测量距离来比较快慢。教科书建议行走的时间为10秒,是因为考虑教室的场地有限,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学生行走的时间。3.研讨“怎样比较在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物体运动相同时间时,比较运动的距离,距离长的运动快,距离短的运动慢。4.拓展拓展活动1的“追及跑”游戏,是本课研究结果的应用。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