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课程助推家校共育—家校共育课程化的实践研究各位专家、同仁:大家好!我向大家汇报我校家校共育的实践研究成果,我汇报的题目是《微课程助推家校共育》。一、家校共育课程化缘起一一背景与探源我校创办于年月,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也是一所比较特殊的学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员交流非常频繁。在师资队伍上,我校有从兄弟学校合并而来的老师,有从初高中分流下来的老师;在生源上,有从企业整体合并来的学生,也有从兄弟学校划分来的学生,有区域内地学生,也有从乡镇转校来的学生,可谓是五湖四海皆有,四面八方大杂烩,教师、学生、家长无论是生活环境,教育经历还是认知水平,都是参差不齐的,我校在营造书香校园、打造个性教室、构建有效课堂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以“和合”为主要内涵的校园文化。“和”就是“尚和”意在崇尚和谐,趋于同一,齐心协力,共谋发展;“和”与校名“”髙度契合,传承地源文化,教化一方学子。“合”又有合作、共育之意,寓意着学校、家庭的新教育观。“家校共育”的“共”是强调家长主动参与,不是学校、老师一厢情愿;“育”是指从家庭式、个体式到科学的、尊重规律的能力提升,家长需要专业引领,系统化课程的创建是非常必要的。正如校长所说,每位老师,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家长,不管是新来的,还是一直在的,都会很快融入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迅速成长,这个融入就是融合,体现“合”,这个“合”既是继承也是发展更是创新,家校合作共育更是成为学校发展的隐形助力。”对于学校而言,需要的不仅仅是教育智慧,更需要的是将教育智慧转变为教育行动的勇气、魄力。设计家校共育课程,通过学习,系统地转变家长的2观念,专业地指导家长如何进行亲子沟通,科学地引导家长陪伴孩子成长。有好课程才有好家长——家长提升需要系统课程,通过适当的专业课程让家长具备老师的教育素养,把随时随地的家庭影响变为科学专业的教育影响,使家长像老师的一样对孩子健康成长发挥积极有效的影响作用,进而实现真正的家校共育。教育要引领,而不是迎合,不仅要引领教师和学生,而且要引领家长、社会。二、我校家校共育课程系统建设及初步实践情况我校的家长课程体系中的微课程实现了学生入学,家长即入学,家长、教师互为资源。在开发和实践家校共育课程的过程中,注重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有效结合。以学生常见问题为主线,从家庭构成类型、亲子沟通、习惯培养、心理健康等方面研发针对不同年龄学生家长的课程,形成家校共育的良性循环。(一)有效沟通一一家校共育微课程的初步实践作为家长虽然每天都与孩子朝夕相处,但是孩子真正在想什么,他们不一定了解,最困扰的是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以及采取什么方式方法才能有效地教育孩子。要解决交流沟通方式,我们不妨改变传统的说教或是单方感恩教育方式,可以从父母和孩子两方面入手设置亲子交流课程,分为学生课堂和家长课堂。如开展父母课堂的活动主题为“好话好说——沟通宝典”。我们把德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教育问题,引导家长不要以“家长”身份自居,与孩子像朋友一样交流,讲究和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具体课堂流程如下:第一步:“我做你猜”比赛家长面对老师出示的成语用肢体语言展示,孩子根据动作猜成语。游戏结束之后采访父母和孩子的感受。这个游戏是生活的缩影,比赛中,不少家长求胜心切,不停地比划,对猜错的孩子不满的眼神反映出平时父母就很可能是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子采取不当的沟通方式;而孩子责怪父母的比划不到位,沟通矛盾由此产生。3随后,我们把课前的调查问卷反馈与分析发给家长,问卷和活动中呈现的亲子沟通现状引起家长的反思。第二步:“沟通助攻”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和现场分析,我们总结出亲子沟通中的四个典型情境:亲子交流中无积极回应时:耐心倾听,积极回应,多赞美,少敷衍。亲子交流中感到不被对方理解时:换位思考,认同对方感受。孩子犯错时:家长描述事件,表达我的感受和期待,多说我,少说你。孩子不愿沟通时:家长尊重感受,可采用书信或微家书的形式交流。第三步:总结和拓展组织开展适合家长参加的班会活动,创设亲子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