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课”,美妙的境界《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是一篇老教材,为人教版国标本第十册第 12课,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第 16 课。我曾多次执教过。当再次备课时,许多对教材的解读和设计扑面而来,林林总总,一时难以取舍。此时,“洗课”于备课显得尤为重要。 一、“洗”教材:含英咀华,寻找支点 课文既写了景,又写了人,更写了情。解读文本,关键要找到“支点”,也就是文本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设计有所依,让教学现场有力量。 如果以“美”作支点:写了色彩美、动感美、静寂美、人情美、风俗美;或以“情”作支点:自然情、民族情……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不足以表现草原内在的精神。我一边听着马头琴演奏的乐曲《蒙古人》,一边反复低吟着课文的首句:“这次,我看到了草原。”想象着 1961 年夏天,已是花甲之年的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草原,那是怎样的惊喜——“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一个看似普通的逗号,一个看似简单的句子,却表达着作者怎样的情! 老舍在文中还写道:“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一切的一切,在老舍的心目中,不能只用“美丽”或“美好”二字来概括,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种境界。无论是景,无论是人,还是情,都根植于草原之上。草原赋予天空大地明丽的色彩,赋予小丘河流柔美的线条,赋予马牛羊生命的活力。草原也塑造了草原的人民,滋养了这个马背上的民族。 以“境界”作支点,草原的美丽与纯净、博大与精深在我面前徐徐展开:天是高不可及的蓝,云是纯洁无瑕的白,草是一尘不染的绿,还有牧羊人的歌声,蒙古包里的奶茶,喝不尽的美酒……美无疆界,根在境界! 二、“洗”设计:化繁为简,拎出主线 课文细腻地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每一句话,似乎都值得驻足:为什么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为什么开始总想高歌一曲,而后来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为什么说“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草原的绿色不会流动,为什么说轻轻流入云际?“绣”“流”妙在哪里……如果依次提出这些问题,将把文本肢解得体无完肤,“境界”顿失。这么多的点,需要有一根线串起。这根线就是:“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设计: (一)体会“大” 1.为什么不说在“大地上”,而说在“天底下”? (天地相接,天、地连一块了。天有多大,地有多大。) 2.引导学生回忆背诵《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文中还有什么地方,作者再次写到了草原的大?(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