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教学案例2 (3)VIP免费

教学案例2 (3)_第1页
1/3
教学案例2 (3)_第2页
2/3
教学案例2 (3)_第3页
3/3
教学案例:冲突发生以后陕西汉中 唐丽霞观察实录: 早晨,张梓涵的奶奶带着孩子来园,一见我就笑着对孩子说:“叫老师啊。”“唐老师早!”“张梓涵,早上好!”我微笑着与她打招呼。她奶奶随即向我发询问:“老师,昨天回家孩子说陈中豪打她了。是哪个小朋友啊?”我俯下身子轻轻摸摸孩子的头,问孩子:“这是怎么回事啊?”她很腼腆,没有言语,只是用很锐利的眼神盯着那个孩子。家长期待着我给他一个交代,我只能请陈中豪来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可是陈中豪也闷不作声,我也不想勉强孩子,因为毕竟我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也没有亲眼看到事情发生的过程,我觉得自己没有发言的权利,只好冲着孩子的奶奶笑笑。奶奶似乎觉得我在放纵孩子,不再理会我,直接上前不留情面地教育陈中豪。我看到孩子的表情很尴尬,很无辜。但是看张梓涵时,眼里也露出了一丝仇视。 分析与对策: 一、 从孩子来看。 首先,孩子有交往的需要。与人交往,这是人生来就具备的一种本能,也是人生存的需要。从出生开始,孩子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就有了与他人交往的需要。最初的是与父母或主要抚养者的交往,亲人与宝宝肌肤间的触摸、爱抚,眼神、手势的交流,使宝宝开始认识并喜欢上周围的人,感受到与人交往是一种乐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发育的不断完善,孩子渴望更广阔的天空,他开始走出家门,走向社会。案例中张梓涵性格内向,过去在幼儿园里很少言语,很少与小伙伴一起玩乐,而现在有了改变,她愿意与同伴交换分享自己的玩具,现在与同伴在交往中出现小冲突,我认为是正常的,也是可喜的。冲突只有在交往中才会发生。 其次,孩子的交往经验还远远不够。虽然小女孩喜欢跟人交往了,有交往的兴趣,但是她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和经验,毕竟孩子年龄小。在与人交往时,她无法正确地体验自己的真实情感,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不能正确地观察与了解自己,更无法准确地把握别人的心情和意图。于是才出现了当其他小朋友与她发生冲突时,她感到了惶恐,所以选择了逃避,向一贯能依赖、保护自己的奶奶告状,发出了求助信号。 二、 从家长来看。 这位家长已经有了初步的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意识。每次来园时,她带着孩子来都要求孩子主动与老师打招呼问好,对于一个内向的孩子来说,即使是一句简单的问候,也为交往走出了第一步。但是,当孩子在交往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她陷入了“包办代替”的误区。我们理解每位家长都努力想为孩子创设一个安全而又没有矛盾...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教学案例2 (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