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新时期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工作五篇范文 如何做好新时期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工作 一、我国利益导向机制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是伴随着计划生育工作实践深入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50 年代,中央提出“节制生育”以后,卫生部就开始制定有利于人工流产和绝育手术的具体办法。1963 年全国第二次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城市人口控制指标,为推进这项工作,会议决定职工做节育和结扎手术一律免费,并给予短期休养时间,工资照发。1964 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计划生育经费开支问题的规定》指出,对城乡群众施行放环、人流和结扎的全部手术费、挂号费、检验费和医药费实行减免。1973 年在全国计划生育汇报会上正式提出夫妇生育孩子要实行“晚、稀、少”的计划生育政策,国家做出了一些相应的规定,如:招工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照顾有女无儿户;奖励只生一个孩子的夫妇,对无子女的老人逐步实行社会保险等等。这一时期鼓励和支持人们实行计划生育的措施和办法,效果显著,1970 年至 1979 年,全国人口出生率由 33.4‰降到 17.82‰,人口自然增长率在死亡率相对稳定情况下由25.83‰降至 11.61‰。我省从省委一九七四年二十八号文件开始,也有了具体的规定,比如:节育手术免费和给予实行手术的育龄妇女一定的休息时间等,湘革发【1979】 58 号文件(《XX 省革命委员会关于计划生育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则出台了对独生子女父母实行奖励的一系列规定。湘政发【1982】 36 号(《关于计划生育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则第一次提出了对晚婚、晚育的夫妻实行奖励的政策,比如增加晚婚、晚育的夫妻婚假、产假等。 90 年代,我国各地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有了很大发展,“计划生育工作与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与帮助农民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相结合,与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三结第 1 页 共 10 页合”)、“少生快富”工程等项目陆续在全国推广,标志着我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得到了新发展。 到了 21 世纪,我国的利益导向机制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特别是“两扶”制度的陆续出台,我省《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办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走向制度化、正规化的轨道。 二、认真学计划生育相关优惠政策 【一】 计划生育导向工作中几项优惠政策的基本内容。农村部分家庭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对象基本条件: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应是我省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合法夫妻: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