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情于罚 赏罚相融 共促成长 ——对学生教育中“惩罚”艺术的思考【摘 要】在重视人性化教育的今天,尊重学生,对学生以鼓励表扬为主的教育思考呼声很高,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掌握好罚的艺术,罚之有方,罚之有理,罚之有度,罚之有情,让学生人格能健康和谐发展。【关 键 词】惩罚教育 法 理 度 情 人文 关爱【作 者】汪国奂【工作单位】武汉江岸区三眼桥小学【联系方式】武汉江岸区三眼桥四村 227 号【联系电话】13971478763在重视人性化教育的今天,尊重学生,对学生以鼓励表扬为主的教育思考呼声很高,在教育行业内普遍提倡 “赏识教育”、 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各种理论随处可见,从开始的“尊重学生”发展到“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学生永远是对的”、“学生是主角,家长是上帝”诸如此类的观点也变得不绝于耳,特别是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有关规定和对“体罚”“变相体罚”的界定与考评实施以后,许多教师在工作中谨小慎微,如履薄冰,深恐稍一不留神,就会被冠之以“违反职业道德”,“缺乏教育爱心”的帽子。部分教师更是明哲保身,将“罚”字视为禁行线,“批评”当作高压电,避而不提。干脆只表扬,不批评,只肯定,不否定。课上课下,一团和气,校内校外,处处“和谐”。学生整天生活在老师精心维系的蜜罐中。天天阳光灿烂,时时春风拂面。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诚然,个别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没有顾及到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一昧的体罚,惩戒,希望用暴力的强迫来约束学生的言行。甚至出现因此致伤致死的事件。这种言行是严重违反了教育的规律和科学的。但因为这些个别的,局部的错误行为,而对教育就实行一刀切式的统一性规定,这种“只放糖不放盐”的教育真能达到素质教育的效果吗?针对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表扬鼓励多于批评处罚,这固然不错,但绝不是放弃批评处罚。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表扬和奖励、批评和惩罚不论是哪一种激励手段,只要是对学生能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引导学生健康向上的成长,都应该运用,合理的运用,而不是对其中的某一方面有所偏废。我们固然应该尽可能多地表扬、尽可能少地批评和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