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专卖,繁荣表象下的危机 服装品牌专卖是近年来最流行的服装销售模式,甚至被一些服装营销界人士称为“服装业最后的营销模式”。确实,如今各大中城市的主要步行街都是品牌服饰专卖店在唱着主角。闲暇随便去各步行街逛逛,各大服装专卖店里也似乎总是人头攒动、一派生意兴隆的繁荣景象。某些公司的宣传资料里动辄就是在全国拥有专卖店数量 1000 多家。但服装品牌专卖店的销售模式是否真如外人看上去的那么乐观? 笔者在外出考察市场时就曾看到过这样一些景象: 店面宽敞、装修豪华的某地步森服饰专卖店张贴着即将转让、全场清货的大型海报;某城市杉杉大型专卖店门庭冷落,老板娘神色黯然;罗蒙广州中旅商业城专卖店的转让、关门;劲霸男装专卖店里在卖着一些杂牌的产品;堡狮龙广州北京路旗舰店易主…….。这些品牌都堪称在中国服装业界呼风唤雨的领军品牌,但他们的专卖店也都在不同程度的遭遇市场滑铁卢;当然,这也许只是这些品牌在局部市场的少数现象,但这起码也说明,专卖店模式并非都是看起来挺美;特别是对于广大中小服装品牌来说,它们的经营状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笔者曾任职的一国内著名内衣公司,主营文胸、睡衣等女性内衣产品,当时销售部统计上来的全国专卖网点是 928 个,但年营业额在 25 万以上的却只有 88 个,连 10%都不到。而年营业额在 10 万以下的专卖店却有 536 个,将近占到 58%,计算一下,扣除掉成本、房租、人工、税收、管理等各项费用,这 536 个专卖店还有多少利润可赚?这些店的老板,还有多少信心将店继续开下去? 我走访过全国许多条服装街,访谈过许多专卖店的老板,发现有近 80%的服装专卖店至少不是处于理想的盈利状态,而且各城市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主流品牌的专卖店一般还能正常赢利,中小品牌专卖店则大部分都在惨淡经营;主流路段的服饰专卖店面生意还能看上去比较红火,次要路段服装专卖店则大都是门可罗雀。 还有一种这样的现象:很多服装专卖店并非“专卖”,而在附带经营一些别的品牌的产品,甚至在有的女装专卖店里还能买到男装。 这些都是危机潜伏的征兆。如果作为销售终端的专卖店经营不善,不能产生足够的销售拉力,又如何来带动上游服装企业的发展?又如何能带动整个服装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很多品牌来说,一个专卖店的关门就意味着该品牌在某个区域的衰亡,而且产生的骨牌效应还会波及周边城市 其实问题归根结底也就是说,目前国内服装专卖店的经营成活率让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