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淮河线说课 宝鸡市眉县常兴中学 侯宝文说教材: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和中国区域地理部分的衔接点,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认识不同的地理区域”,其次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角度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本节教材作为第四章《中国的区域差异》第一节内容,包括秦岭、淮河,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四大地理分区等三部分内容。这节涉及的地图较多,主要是综合复习前面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读图找出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特征的差异,把前面所学的内容做一个系统的概括和总结。通过读图找出其他的地理界线让学生能清晰地把中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分区,为下面的分区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说学生: 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对于地理学习方法已经初步掌握,对各种地图的使用也较为熟练,对地理课堂中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都已经习惯,能够在课堂中熟练的应用,学习小组之间能够积极地进行讨论、展示,并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我所任教的学校以农村学生为主,家庭中报刊杂志、电脑等方面的配备较为欠缺,所以学生在知识的储备量上明显不足,知识面比较狭窄。因此,与秦岭淮河相关的信息材料都需要教师给予补充。说目标: 根据本节教材的地位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学习目标设计为: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秦岭、淮河的位置及地理特征。 2、了解秦岭-淮河线重要的地理意义。 3、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分界线。 4、了解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读图、填图搜集分析资料,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产生热爱家乡及祖国大好河山的积极情感。说教法: 本节课涉及地图较多,让学生从以前学过的 1 月平均气温图、中国气候类型图、年降水量分布图等地图中获取有用信息解决本节遇到的难题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出示重要的图片,指导学生在图上指认秦岭--淮河的位置、范围、流向、走向,观察秦岭--淮河线与 800mm 等降水量线、0℃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的关系,展开小组讨论,由浅入深,由此及彼,注重过程,既解决了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及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地理差异的形成原因这样的重点难点问题,又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世界,获得体验,避免老师给学生灌输一个世界。 秦岭与淮河部分以了解概况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