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学技术清末,近代农业科学教育开始在武汉传播。1904 年湖北农务学堂建于武昌武胜门外多宝庵,分农学、蚕学、林学、畜牧四科,并附设有试验场及育蚕室,是湖北省第一所培养农业专门人才的学校。随后,19lO 年创建武昌南湖农业试验场,设有稻作、豆作、棉作、麦作诸系,是湖北省最早的农业试验机构。民国时期,设有湖北省农业改进所,引进农作物及家畜的改良和推广试验,但成效不大。解放后。农业科研事业发展很快,在武昌狮子山兴办华中农学院,建立湖北省农科院及其所属的粮食、经济作物、棉花、植保等 13 个所,建立武汉市农业、畜牧、蔬菜、水产、林业研究所以及各区、县的农业研究所等,逐步形成了农业科研体系。【新品种培育】 水稻 1952- 1957 年,华中农科所水稻系先后引种和选育出的早稻有“南特号”、“红脚早”和二季晚粳“1059”等早熟丰产品种,可作双季稻栽培。在籼稻改粳稻方面,选育和引进适合江西、湖北、湖南三省栽培的早粳 3 号、16 号和晚粳“四上裕”、“老来青”等高产品种。1958-1966 年,湖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水稻系引进推广的水稻品种有390 矮脚南特、珍珠矮、二九矮、农垦 58 等矮秆品种,使湖北省粮食产量大幅度增产;育出早熟新品种有鄂早 1、2、3 号。于 1961 年撰写了《水稻品种间杂交后代选留方法的初步探讨》论文,对水稻穗数、穗长、粒数、着粒密度、空壳率及千粒重等 6 个性状的相关关系分析颇详,为选育水稻新品种和栽插密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华中农学院农学系水稻育种研究在胡仲紫、谢岳峰、彭仲明等教授的指导下,育成早熟矮秆水稻品种华矮 4、8、14 号和中热矮秆水稻品种华15、17 号等,对水稻生产作用显著。1972-1973 年,湖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展中稻育种的研究,育成的新品种内,中稻有“525”、“鄂中 2 号”,晚稻有“鄂晚 3、4、5 号”。其中鄂晚5 号表现早热、稳产、抗病性强、适应性广,深受农民欢迎以,种植面积在 500 万亩以上,成为湖北省晚稻当家品种之一。该成果获 1984 年农牧渔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此时期在培育手段方面,开始采用水稻杂交育种、水稻远缘杂交育种和水稻花培育种等新技术。1973 年,武汉大学在湖北省农科所、华中师范学院的协作下,完成“水稻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为湖北省利用水稻杂交优势取得首次成功。1974 年,华中师范学院开始进行“人工诱导花粉单倍体培育水稻新品种”和粳型水稻三系的选种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