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创新教育实践途径及其教学方式探析周赐勇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学校教育来说,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一、信息技术课堂现状。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随着各种信息技术设备普及到家庭,尤其是在城区学校,信息技术设备已经成了学生的课余伙伴之一。因此,在课余时间中,很大一部份同学已经对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达到了较为全面的掌握,而当前的信息技术教材,数年来虽然在教学的形式上有所变化,但是涉及的内容依旧没有多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造成的现实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基本都是学生掌握的东西,使学生学习兴趣缺乏,从而导致了课堂管理难度的增加和教学效果的不佳。但是,这不能成为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放任自流、让学生在课堂上随意玩耍的理由,无它,只因我们是教师,战胜现实的困难,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实现我们自身和学生的共同进步,全面发展,本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既然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已然得到了普及,那么我们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改变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式。二、信息技术课堂创新教育的途径及教学方式的转变。当前,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我们中华民族走向兴盛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创新成为了时代的主题。无论是学生的发展,还是社会、国家的发展,都是以创新为基础。只有创新,才能有个人的大发展和国家的大兴盛。因此,在当前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以网络为依托,进行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和辅导,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思维和能力,将有效改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和质量,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认为,当前信息技术课堂,至少有三个创新实践的有效途径:(一)、以电脑制作活动为方向的信息技术创新实践活动。电脑制作活动,包含的很多方面,比如创新图片的制作、创新动画制作,创新视频制作,创新网页网站制作和演示文稿等。这些创新制作的方向,为我们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发展空间。课前,教师需要关注当前社会的热点,为学生提供创新制作的方向。比如,环保主题、绿色主题、平安校园、创先争优活动等,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收集和应用网络资源,如何用图片、动画、视频、网站等形式,来反映这样的主题和活动。课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分成若干小组,实施协作式学习,为每位学生计划好学习任务,并不断地辅导解决学生在技术上的难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动手,从而实现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知识的拓展,并在不断地创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动手能力。同时,教师应选拔优秀的学生作品,参加各类电脑创新制作大赛和网络的LOGO设计,使学生从课堂学习进入到创新的社会实践,从而带动整个学习氛围和学习水平向纵深方向发展。(二)、以程序设计活动为方向的信息技术创新实践活动。在程序设计的创新实践活动上,相对说来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们应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尤其对一部份有兴趣和天赋的学生,更应深入的辅导和引导其积极发展。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易到难。教师需要自身加强学习和备课,通过网络等手段,下载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小程序,通过这些小程序的讲解,来让学生了解到程序的基本模式、作用和编写方法。这些小程序最好是相关于解决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到学有所用,学而实用,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上,因为程序的多样性,不同学生对不同的方向和程序语言有其不同的兴趣,所以教师应采用个别化辅导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和辅导学生在学习既有程序的基础上,拓展解决相关的小问题,从而不断的深入,实现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新解决新的问题,编译出新的程序,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为未来在程序设计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动手能力的实践基础。(三)、以青少年机器人兴趣活动为方向的信息技术创新实践活动。当前青少年机器人创新实践活动在学生的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