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论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恐慌”VIP免费

论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恐慌”_第1页
1/7
论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恐慌”_第2页
2/7
论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恐慌”_第3页
3/7
内容摘要:国际金融危机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就业困难情况下,媒体应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充分尊重受众的知情权,加强报道力度,推进报道深度,拓宽报道广度,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关键词: 一、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恐慌”国际金融危机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大学生“就业难”成为 2009 年的民生难题。2008 年底,教育部连续多年作出“就业形势严峻”的判断后,再次发出了“2009 年更严峻”的重要提示。《光明日报》(2009 年 3 月 25 日)调查显示: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在减少;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家庭经济困难、有一定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和女生)的就业更加困难;毕业生就业思想压力加大;毕业生对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期望值仍然很高;毕业生对自主创业的政策支持缺少了解;“等、靠、要”思想倾向危害较大。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稳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因而引起媒体与社会的关注。一些媒体通过内容策划与活动组织来实现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彰显传媒的公信力与社会责任感,也暴露了媒体报道的种种缺失。 二、大学生就业报道的乱象 在金融危机与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吸引了媒体的关注与公众的“眼球”。从卖猪肉到下基层、从村官到城管、从昔日的天之骄子到争做公交乘务员、交通协管员、搓澡工,一桩接着一桩,那些原本平常的词汇成了大学生就业舍原路另辟蹊径的代名词。 2009 年,媒体对“女大学生死亡日记”的报道,将大学生就业的社会问题推向舆论的漩涡之中。2009 年 2 月,《燕赵都市报》对“女大学生不堪就业压力自杀,留下 10 万字日记”予以报道。 报道没有对此展开深入调查,开篇描述了死者家属的悲痛,然后引出死者生前写的 10 万字日记并大段摘录原文,结尾发出“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本带血的日记,一起来思索她走上死亡之路的原因吧”。一些媒体对此纷纷转载、引用或跟踪报道,从而引发网民的热议。 媒体情绪化报道毕业生自杀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值得警惕。报道充斥或渲染了一种悲观或厌世的情绪,如“早知如此,我宁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女孩,过一辈子平平淡淡的农村日子,也就知足了!为什么非要走这上学路,注定要吃更多的苦,受更多罪。”“如果我没有上大学,可能会遗憾一辈子,而现在上了大学,快要毕业了也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更觉得遗憾。”记者在揭示大学生...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论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恐慌”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