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卖火柴的小女孩儿教材简析:《卖火柴的小女孩儿》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作品。课文以火柴为线索,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穷苦儿童的深切同情。学情分析:课文的语言朴素自然,极其生动,文章的语句除了表面的意思外,还蕴涵着作者深切的同情、强烈的悲愤。由于小女孩儿的生活境况离现代学生生活较远,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在读中理解、体会非常重要。基于现实展开合理想象是学生难于把握的一个方面,教学中应致力于情境创设,挖掘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教学设计理念:本文设计依据“以读为本”“尊重个性”“自主合作”的理念,采用交流合作、集中反馈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合作学习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以达到教与学的情感共鸣。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3、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展开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学习小女孩儿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象,从而感受到小女孩儿的可怜与悲惨。教学难点:理解体会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两句含义深刻的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关于填写擦燃火柴的表格(15份)、彩笔、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质疑课题(一)、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怎样的小女孩儿?对,这就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笔下的主人公。(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并出示一组卖火柴小女孩儿的画面)(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三)、齐读课题,质疑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安徒生爷爷写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儿》。齐读课题。读了这篇童话的题目,你会有哪些疑问呢?(学生讨论)2概括起来可以归类为:小女孩儿是否把火柴卖出了?她为何要卖火柴?后来怎样了?……你们就带着自己的疑问到课文中找答案吧![设计意图:用美妙动听的歌曲、逼真的画面引入课文,既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又奠定了本课以突出情感为主的教学基调;而且从质疑题目切入课文,既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又最快地触摸到文本的核心。]二、自读课文,感受小女孩儿的可怜。学习第1至4自然段,理解小女孩儿擦燃火柴的原因。(一)了解小女孩儿的可怜。(这个小女孩儿太可怜了,所以才会擦燃那些对她来说非常贵重的火柴,你还能在课文的其他地方找到吗?)(二)自由朗读第1至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划出表示小女孩儿可怜的句子。(三)学生交流。(四)品读句子,体会小女孩儿的可怜。1、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儿在街上走着(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寒冷……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得?)2、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从这句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得?)3、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这时的小女孩儿会有怎样的心情?她会感受到什么?----身心俱冷)4、用心读读这些句子,读出你对小女孩儿的同情和她的可怜来。5、小女孩儿是如此的可怜,后来她会有怎样的命运呢?请同学们用手中的画笔画画小女孩儿最后怎样了?[设计意图:文本的情感力透纸背,学生在理解真切的人物时,靠的就是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通过动手画画,把全身心都浸润在文本中,对文本的解读更深透,也下文的展开作了伏笔。]三、细读课文,感受小女孩儿的不幸。(一)、展示学生的画。(二)、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儿是如此可怜,她后来有没有找到幸福的生活呢?请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三)出示重点句,理解其含义。1、这个小女孩儿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小女孩儿冻死了,为什么描写她“两腮通红”、“带着微笑”?还突出是“大年夜”?幻象与现实,死亡与微笑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