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老人医疗与照护问题及其因应对策* 杨文山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 壹、前言台湾地区已进入了流行病学转型的第三阶段,即老年与慢性疾病等死亡因已逐渐成为影响未来平均余命的主要原因 (Yang and Knobel, 1999)。随之而来的将是六十五岁人口的大量增加,进而影响台湾地区的人口结构与组成。毫无疑问地,未来台湾地区的人口六十五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 (陈宽政,王*德睦,陈文玲,1986),而此比例的重要性也逐年增加 (王德睦,1992)。所以在全民健康保险实施后,未来的医疗政策,以及社会安全政策的制定,均必须优先考虑到老年人口绝对数目的增加、老年人口性别、年龄的组成,并对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做通盘的了解,而做出因应的政策和方案。为要回答上述的问题,对于老年男、女人口的平均余命,以及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及其是否能够独立生活,或者必须依赖他人生活等均需做进一步的评估以及估算。 对于老年人口的平均余命,疾病以及残障状况的长期变迁,以目前而言,有三种较为流行的学理根据。而这些理论均有不同的生物背景以及数据指数,做为理论的重要依附。第一种理论称之为疾病压缩观点 (Fries,1980,1989),认为近世以来死亡率的降低,随之而来的是罹病率以及残障率的降低。疾病压缩理论可以说是一种对于平均余命的增加,老年人口的增长,持比较乐观的看法,因为此理论以为各年龄层死亡率的降低,不仅增加了寿命,而同时个人免于疾病和残障的机率也将同时减少。因此,Fries 认为死亡率有一种直角化的趋向 (rectangular)-即是大部份的人都会存活的生命的极限,大约是八十五岁,而死于自然原因。 第二种观点,称之为「精神疾病、慢性病以及残障扩大流行」理论。此一理论与疾病压缩观点相较,则持较为悲观的看法 (Gruenberh,1977; Kramer,1980) 。按照此一理论,近年来死亡率的降低,祇是医学介入,以及抗生素大量使用的结果,虽然一般人口的平均余命延长,但是其结果仅是更多的残障以及长期慢性病人口增加而已!所以死亡率的降低,平均余命的增加,并没有带来较高的生活品质,反而因为老年人口的增加和体质衰弱,残障人口的绝对人数增加,而使社会整体生活品质下降。 最后一种理论,称之为「动态均衡」( dynamic equilibrium ) 学说 (Manton,1982) ,立基于以上二种学理之间,而持较为平衡的说法,认为死亡率的降低是由于医学技术的进步,而较能控制过去认为一些比较严重的疾病。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