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标准(参考)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第一部分 课程的描述一、课程性质与作用本课程是医学及相关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也是心理学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它为整个医学提供心理学的观点,方法和技术,因此是医学类及相关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之一。作为一门医学公共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具有重要的桥梁作用,使医学生形成生理与心理相统一的整体认识观,站在全新的角度理解健康与疾病,并能从生理与心理社会因素认识疾病与解释疾病、治疗疾病,以满足现代医学模式和医学自身发展的需求。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总体目标是使学生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建立对人的整体观、新的健康、疾病观和现代医学观,认识心理因素与人类健康、疾病康复的关系,正确理解机体与环境,内因与外因,局部与整体,情绪与健康,心理因素与疾病的辩证关系,明确各种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疾病的产生、发展、诊断和治疗;把学到的医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于临床,辨证地分析与解决临床医疗实践中病人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能运用心理卫生知识对各种不同的个体、群体实施心理卫生宣传教育,并培养学生心理诊断、心理咨询的能力,更有效地为服务于病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心理品质和个性修养,具有敏锐的观察与思维能力,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情绪,用爱心、耐心、责任心、事业心塑造医生形象。(另:课程目标:)1、知识能力。要使学生具有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并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临床解决病人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认识心理因素与疾病、健康的关系,建立对疾病与健康的整体观。理解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预防、诊断、治疗中的重要。2、职业能力。要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与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 、灵活的思维能力,协调与组织能力、与人沟通及处理复杂关系的能力。3、职业素养能力。要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责任感,职业态度与职业价值观、职业意识与职业情感(同情心、责任心、事业心)。三、课程的主要内容医学心理学课程内容涉及: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心理障碍、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病人心理等。全面阐述了心理因素与疾病、健康的关系;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疾病的产生、发展、诊断和治疗;心理诊断、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基本技能。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