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部分:一、元曲1、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主流和标志,包括杂剧和散曲。2、元杂剧组织结构上两大特点:(1)基本上采用每本“四折一楔子”;(2)采用旦本或末本的演唱体制,故在角色上有旦、末之分。3、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叶儿”)、套数(“套曲”、“散套”、“大令”)和带过曲等。4、关汉卿的杂剧按题材内容大致分为三类:(一)“公案剧”:多侧面地反映了元代最基本的社会矛盾,以《窦娥冤》、《鲁斋郎》和《蝴蝶梦》为代表;(二)“爱情剧”: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追求,揭露了封建礼法制度的虚伪与残忍,以《望江亭》、《救风尘》为代表;(三)“历史剧”:虽然表现的是历史生活,刻画的是历史人物,但却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以《单刀会》《西蜀梦》和《哭存孝》为代表。总之,关汉卿的杂剧广泛地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表露了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作家之一。5、窦娥的形象分析(1)是中国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的典型,一个悲剧形象。(2)是遵守封建道德,尽孝守节的本分善良的妇女形象。(3)是反抗封建压迫、富有斗争精神的形象。6、《窦娥冤》艺术特色(1)剧作结构:一人一事,主干突出,详略得当。(2)戏剧冲突:在正反面人物的尖锐冲突中塑造鲜明的正面人物形象。(3)语言特色:关汉卿为本色派语言大师,此剧的语言既然质朴自然,又酣畅泼辣,体现其大师风格。名曲有第三折[滚绣球]。7、王实甫被称为“花间美人”,代表作除《西厢记》(代表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天下夺魁”)外,尚有《丽春堂》、《破窑记》等。8、“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出自《西厢记·长亭送别》。9、《西厢记》的艺术成就(一)体制和形式上的突破和创新。此剧突破一本四折的惯例,为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每本中各有小高潮,各本之间环环相扣;改变了元杂剧一般一本戏曲一个脚色主唱到底的限制,根据剧情的需要,采用多角色司唱,大大丰富了元杂剧的表现手段。(二)将复杂的矛盾冲突有机地组合为一个艺术整体,双线复合结构。此剧有正反面人物冲突和正面人物误会性冲突的两条线索。正反面人物冲突是张生、莺莺、红娘等正面人物与老夫人、郑恒等反面人物的冲突,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和卫道者的斗争;正面人物的误会性冲突是张生、莺莺、红娘因为身份、性格不同而产生的误会性冲突;两条线索互相交错。(三)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精确的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描写、深刻的心理描写和烘托渲染的手法刻画出莺莺、红娘、张生和老夫人等概括性很强而个性又十分鲜明人物。(四)文采派的语言特色。王实甫为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家,其剧作语言被朱权的《太和正音谱》称为“如花间美人”。(1)语言文雅绮丽,善于化用前人诗词句,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名曲为第四本第三折《[正宫]端正好》。(2)语言雅中有俗,自然流畅,善于吸收民间口语。(3)人物语言个性化,作者用不同的语言表现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是元杂剧对后世剧坛最有影响的作品,与明代的《牡丹亭》、清代的《红楼梦》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中三大爱情作品,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地位。10、白朴《墙头马上》(杂剧代表作)与《梧桐雨》。11、马致远有“曲状元”、“万花丛里马神仙”等称誉,代表作《汉宫秋》,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二、南戏1、高明的《琵琶记》:南戏之祖、元杂剧殿军、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2、四大南戏(元末四大传奇):元·柯丹邱《荆钗记》、元·无名氏《白兔记》、元·施惠《拜月亭》(又名《幽闺记》)、元·徐的《杀狗记》,简称“荆刘拜杀”。3、《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早期南戏《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被收入《永乐大典》里,得以保存。三、明戏曲1、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1元代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白朴的《墙头马上》。2、明清传奇:“传奇”一词,本是唐人小说的概称“唐传奇”,后人借用它当作戏曲的名称。明清是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不同于杂剧的戏剧体制。3、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