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课 谏太宗十思疏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思考: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如何? 据史载:贞观十七年,魏征病卒。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作者简介 魏征:字玄成。唐朝著名政治 家、史学家、文学家。太宗时任谏 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 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 大夫,封郑国公。魏征敢于犯颜直 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诗文流 传于世。解题 本文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时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策比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历史上还有“成康之治” 、“文景之治” 、“康乾盛世”)。后来,太宗开始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便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提醒他。这一年就连上四次奏章。本文为其中一篇。 疏疏( shū ),奏议的一种 , 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 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第一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俊,永保无疆之休。不念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第一段文言知识点实词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虚词特殊句式名言名句求 长 固 浚 安 下 当 固 远 重 大 之 而 虽 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 )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补充注释与简析一 注释 : 固 : 使动用法; 厚 : 厚实; 况 : 何况;重、大:均为形容词作名词,重权、大的地位二 简析 : 1 正面阐述 : 三个排比句 , 两个作比喻 , 一个明 事理 , 浅显易懂 . 2 反面申述 : 紧扣上层三个排比来申述 , 加 上一个反问 , 简洁有力 . 3 提出结论 : 由人君地位说起 , 结合开头的比 喻 , 从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