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杜 诗 五 首《峨眉山月歌》 李 白《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客 至》 杜 甫《旅夜书怀》 杜 甫《登岳阳楼》 杜 甫峨眉山月歌 李 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半轮】指月形如半个车轮。【平羌江】青衣江,源出四川芦山县,流经乐山 县注入岷江。【清溪】驿名,在今四川犍为县。【渝州】重庆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次句“影”指月影 ,“入 ”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问:这一句话既有明写又有暗写,明写的是什么,暗写的又是什么?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般来说,无论河水怎样流动,“水中月”也不会随之流走,月随水流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观月者也顺水而去。因此,此句明写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暗写秋夜行船之事。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试从时间、空间角度切入,进行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从清溪经过平羌,前往渝州、三峡的江行体验和思乡感情。这种体验和情感统一了广阔的时空。首句写青山吐月,交待特定场合——峨眉山,特定时间——秋天夜晚。次句写月映清江,明写空间变换:峨眉山——平羌江;暗写秋夜行舟。三、四句写连夜从清溪向渝州向三峡进发。继续明写空间推移,暗写时间变化。全诗二十八字五处写到地名,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在一起,诗境渐次展开,处处给读者以启发、联想。 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同意。本文的诗眼是“思”。“月” 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返回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洛城】:洛阳。【折柳】:即《折杨柳》,古代曲名。 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家中飘出?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能不钩起思乡之情吗? 返回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第一句“谁家玉笛暗飞声”,王尧衢《唐诗合解》说:“因是夜闻,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