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一、李白生平李白(公元 701—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祖籍陇西(今甘肃),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先人曾流落西域,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附近)。早年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之青莲乡,并在此度过青少年时期。李白家境富裕,少年时饱读百家书,所谓“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表现出不凡的文学才能。同时好交游,受朋友和社会影响,喜谈修道成仙,向往行侠仗义,慷慨有大志,性格豪放不羁。二十四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漫游长江、黄河南北各地,结交社会名流,以诗文获得很高的社会声望。中年 天宝元年(公元 742 年),因友人举荐,唐玄宗召见他,任他为翰林待诏,做皇帝的侍从文人,居长安近三年,使他对宫廷和贵族社会有了直接了解。由于权臣排挤,于天宝三年(公元 745年)离开长安,再度开始漫游生活。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 李白离长安后,沿商州大道东行,至洛阳与杜甫相识,后又与杜甫、高适一起畅游梁、宋一带,过着饮酒论文、追鹰逐兔的放逸生活。安史之乱开始时,他已 55 岁,正在宣城(在今安徽)。在安史之乱中,他怀着报国之情,应永王李璘之邀,入其幕府做事;后李璘被肃宗李亨铲除,李白则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中途遇赦而归,生活于金陵(今南京)和宣城间。晚年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带漂泊。在他 61 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领大军讨伐安史叛军,于是他北上准备追随李光弼从军杀敌,但是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当时在当涂(今属安徽)当县令的李阳冰。同年 11 月,李白病逝于寓所,终年 62 岁。(六十二岁时,在安徽长江边的采石矶醉酒落水仙逝。) 李白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豪迈的性格,奔放的感情,形成了他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艺术风格。李白的詩歌今存 990 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非凡的抱負,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詩歌昂扬奋发的典型音调。“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酒入豪肠,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