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智慧型班主任班主任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基石,是班级发展的关键,他决定了一个班集体的发展和走势,决定学生的个性、素养和气质的形成。而做智慧型的班主任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是社会对班主任教师的一种期待。 智慧型班主任,这是一类以成熟、稳健的管理模式驾驭班集体的班主任。他做事讲求方式方法,考虑问题周密全面,对班级管理有自己独有的一套方法。他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预见性,管理方法科学合理。他从不盲目地去处理任何事情,任何一项措施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他善于思索,精于谋划,对学生了解细致、准确。他能清醒地洞察到班级管理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环节。他总有宏观的计划和安排,对一切都尽可能做到胸有成竹。他不会只看眼前的现状,而是有着对全局的把握和统筹考虑。从他开始走进教室接管一个班,一切就已开始按部就班的按照他的规划向前发展了。如何做一个智慧型班主任呢?第一、要用智慧去读懂每一位孩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他小的时候,曾将一把石子递给杂货铺老板“买糖”,杂货铺的老板迟疑了片刻后收下石子,然后把糖“卖”给了他。苏霍姆林斯基说:“这个老人的善良和对儿童的理解影响了我的终生。” 这个杂货铺老板不是教育家,但他拥有教育者的智慧与情怀,他没有以成人的逻辑去分析孩子的行为,而是以一颗宽容的心维护了一个幼小生命的尊严。教育是一门个性化很强的艺术,所以也找不到一种通用的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孩子。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的非常耐读的而又不易读懂的书,需要教师勤读、细读,用智慧与理性去读。 第二、要用智慧去看待学生的差异。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所有刚入学的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 5 桶水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能提 20 多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 20 多桶,那么,就会损害他的力气,明天想干都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 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用智慧去对待差异。第三、教育行为开始之前一定要换位思考 “蹲下身来看看孩子的世界”,与学生换位,反思我们的教育,真的有点可怕。学生犯了错事时,经常采取一些责问、训斥、罚站等做法。这样的做法学生根本不会有安全感,设想一下没有安全感的教育怎么会有效呢?难怪很多老师在教育学生之后,没有期待到想象的效果时,也多半觉得委屈,“好心没好报”。其实,这样的大动肝火,不如宽容、谅解和体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