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作品,是黄公望为无用师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险在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2011 年 5 月 18日,《剩山图》点交仪式在京举办,于 6 月 1 日在台北故宫与《无用师卷》合展。历史背景 《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 十年完成。 虽黄公望 晚年定居今富阳市境内,但画卷内容对比宽敞平坦的"富阳江"和山峰峻奇峡谷雄伟的"桐庐江",就可得知,富春山居图所画内容约 80%在桐庐 境内富春江的景色,20%为富阳的景色.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 72 岁时为无用师[1]所绘,用三、四年时间才画成,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以浙江 富春江 为背景,是黄公望的代表作。 明朝 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每天不思茶饭的观赏临摹。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幸被吴洪裕的侄子及时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 ”;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乾隆 年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 爱不释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图进入清宫。前者称“子明卷”是后人伪造;后者是“无用师卷”,这才是黄公望的真迹。但乾隆皇帝认定“子明卷”为真,并在假画上加盖玉玺,并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将真迹当赝品处理。直到近代学者翻案,认为是乾隆皇帝搞错了。从而保住了一个完整的无用师卷 “剩山图”今天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者简介基本情况 《富春山居图》作者:黄公望[2]元代画家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江苏 常熟 人。擅长画山水 ,多描写江南 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格为主,与吴镇 ,王蒙 ,倪瓒 并称元四家。原系浙西 廉访司一名书吏,因上司贪污案受牵连,被诬入狱。出狱后改号“大痴”,从此信奉道教,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并曾卖卜为生。他学画生涯起步较晚。然由于生活坎坷,寒暖自知,所绘山水,必亲临体察,画上千丘万壑,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