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人不学,不知义。做什么人,立什么志,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素养,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把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作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怎样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教育改革中值得深入讨论的重要话题。我们认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依据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用学生核心素养指导课程改革和教育评价,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途径。一、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是国民教育的基本任务,而如何将其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对当前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第一步。(一)国际上核心素养研究的趋势与启示近年来,世界教育改革浪潮中,教育标准的形式逐步发展变化,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逐渐代替了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世界各国(地区)与国际组织相继构建了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总结国际上核心素养研究的经验,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首先,以学生核心素养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当今教育领域的趋势。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课程标准是从具体学科出发,按照学科教学规律规定了教育过程应该满足的标准,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学生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问题。基于这样的目的,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其次,价值取向上,核心素养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国际上大多数国家认为教育主要有两个目标:培育个体和教育国民。各国的核心素养制定体现了明确的价值取向。一方面,要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教育必须承担培养、塑造儿童青少年能力与品行的责任,并最终使每个人发挥自己的才华和潜能,保持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任何人不能离群而居,个人通过各自的贡献找到适当的立足点及保障。个人也肩负对社群的义务和责任,由此获得生命的意义,找到自己的定位。因此,教育必须培养年轻人的爱国情操和社会正义感。世界各国(地区)和国际组织对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