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校园诗意教育枣碧中心校诗意教育模式构建理论篇素质教育是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素质教育是全面落实教育方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也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更是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使人的适应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有特殊要求的体现。落实素质教育,需要找准切入点,只有找准切入点,才能有力地推进素质教育战略的全面落实。近年来,阆中市枣碧中心校就以“营建诗情校园,打造诗意教育”为切入点,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诗性教育别拘一格。他们认为:企业需要企业文化,民族需要民族精神,而培养一代新人的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又落实在学校。为此,枣碧中心校把“营建诗情校园,打造诗意教育”作为该校的办学特色,并做了大量探索工作。其目的想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对孩子进行文化知识教育、道德品行塑造和民族精神培养,逐步形成一种“诗性教育”模式。诗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诗歌也是我国最早的文学体裁,传唱歌谣更是儿童的最爱。通过硏究发现:“诗教”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伟大的教育宗师孔子亲自删定“诗三百”作为诗教的基本课程,把学习如何做人界定为学诗的根本性目的。孔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如果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智育的话,那么“事父”、“事君”、“群”(团结群众,和谐相处)、“怨”(恰当的讽刺批评)则属于德育畴。而“兴”(想象力)、“观”(观察考究力)则是美育的容。诗词歌赋既是情感的精灵、生命的涌泉,也是点燃师生共同追求崇高、向往善美的火把,更养育高尚志趣、文雅精神的催化剂。诗歌的道德教化功能早已为人们所熟悉。当前,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何启发教育学生做一个有理想追求的人,有生命精神的人;一个高尚的人,有生活品味的人;尤其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民族自豪感、有生命价值感、有诗意情愫的人,肯定都离不开诗情画意的熏。诵读古诗文的过程,其实就是以典雅的语言和优美的文字去开辟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思维空间的过程;也是用理想的形象和真诚的情感去敲击学生心扉的过程;更是用饱含智慧的哲理塑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