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方医科大学教案2006 — 2007 学年秋季学期所在单位中医药学院系、教研室内科教研室课程名称泄泻授课对象2004 级中西结合授课教师孔炳耀职称副教授教材名称中医内科学2 南方医科大学教案首页授课题目泄泻授课形式大课授课时间2006/10/8授课学时4 课时教学目的与 要 求了解泄泻的概念; 了解泄泻的预防和转归;了解泄泻与腹泻的中、西医相关临床内容;熟悉泄泻的病因病机;掌握泄泻的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掌握泄泻各证型的辨证论治。基本内容泄泻的概述,证候特征,病因病机,中、西医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他疗法,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等。教学要点:掌握泄泻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重点难点1.中医辨证要点;2.西医诊断与鉴别诊断;3.中西医结合治疗。主要教学媒体多媒体幻灯片主 要 外语 词 汇有关本内容的新进展中西医结合肠道激惹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胃肠动力药与中医疏肝理气结合治疗可提高本病的临床效果。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中医内科学》张伯臾·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现代疑难病中医治疗精粹》刘茂才· 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 系、教研室审查意见课后体会达到课堂教学目的,结合临床实例可提高教学质量。3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时间分配和媒体选择一、概述[ 定义 ]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较多。本病易反复发作,有的随个人体质、季节、地域之不同又各有兼症。[ 病名 ] 泄:泄者,漏泄之意,大便稀薄,时作时止,病势较缓。泻:泻者,倾泻之意,大便直下,如水倾注,病势较急。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下者称之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医旨绪余· 泄泻辨》 :“愚谓粪出少而势缓者,为泄,若漏泄之谓也。粪大出而直下不阻者,为泻,倾泻之谓也。”泄泻一病,《内经》以“泄”称之,汉唐书包括在“下利”之中,唐宋以后才统称“泄泻”。[ 历史沿革 ] 本病首载于《内经》 ,称本证为飧泄、濡泄、洞泄、溏泄、注泄,论述全面,这后世奠定了基础。 《金匮要略》提出“下利”之病名,包括泄泻与痢疾,并在治法、方药上有所阐述。唐宋以后正式提出泄泻之病名,提出内外因皆可导致泄泻。秦汉——《内经》 :称“泄”(飧泄、濡泄、洞泄、溏泄、注泄);《难经》提出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五种泄泻。病因有风、寒、热、饮食起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