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危机期间欧美债务临时性全额担保机制在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欧美国家为了维护金融稳定,在法律授权范围内,一方面在零售端提高了对存款的保障限额甚至全额保障,另一方面在批发端采取了以银行间债务为主的临时性全额担保的超常规应对措施。本文重点阐述了批发端的债务担保机制。从批发市场债务担保主体看, 美国由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 )提供担保 ,欧盟成员国的担保主体则主要是财政部、央行或其下设机构。从实施效果看,债务担保计划有效缓解了整个市场的再融资问题。 由于债务担保计划一开始就是定位为危机期间的临时性救助措施,在市场稳定后,欧美国家很快有序终止该计划。实施背景2008年 9 月,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引发了美国以及全球金融体系的恐慌,投资者信心丧失,中短期资金市场几近崩溃,金融机构面临严重的流动性短缺。从美国金融2 市场来看, 反映银行间市场风险的重要指标——TED 利差( TED 利差( Treasury-Eurodollar spread)是指三个月期美元 Libor与三个月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之间的利差)不断扩大,最高时达到415BP (通常情况下TED 利差在25BP 左右),表明市场避险情绪极为浓厚。债券市场发行量迅速萎缩,即使是信用良好的机构也很难成功发行中长期债务,并且短期融资也需支付极高的利率。FDIC对此作了评估, 金融市场的困境可能会导致美国经济年增长率降低 2 个百分点, 并引起经济萧条。欧盟成员国的金融市场也受到了严重冲击,市场参与者对流动性问题的担心衍变为对偿付能力的恐慌,使得银行间借贷几乎停止,不仅经营有问题的银行受到影响,经营稳健的银行也被波及。为了稳定银行中长期的资金来源,危机中欧美国家政府在零售端提高了存款保险保障限额甚至全额保障。提高存款保险保障限额是欧美国家较早采取的危机应对措施之一。 推动各国采取这一措施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爱尔兰单方面的先行行动。2008年 9 月 30 日,爱尔兰政府宣布对本国六家最大银行的存款提供全额保障。这一举动触发了各国政府对本国银行可能在存款市场处于竞争劣势的担忧。为了给本国银行提供公平竞争的条件,许多国家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