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厉以宁教授谈中国企业家四条件VIP免费

厉以宁教授谈中国企业家四条件_第1页
1/3
厉以宁教授谈中国企业家四条件_第2页
2/3
厉以宁教授谈中国企业家四条件_第3页
3/3
1 / 3厉以宁教授谈中国企业家四条件什么人才是企业家什么叫企业家?国内对这个问题有些不同的认识。一般认为, 企业家就是厂长, 厂长经理就是企业家。其实,企业家是经济学上的概念,企业家代表一种素质,而不是一种职务。什么素质呢?一般地讲, 有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有眼光; 第二个条件是有胆量; 第三个条件是有组织能力。只要具备这三个条件,就可以称其为企业家。第一是眼光。什么叫眼光?就是说能够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赚钱机会。很多赚钱的机会, 为什么你不能够发现,他能够发现呢?因为他有企业家的眼光。哪一个投资领域是好的?哪一个产品是好的?谁能够首先发现了,能开拓市场,谁就具备企业家眼光。第二是胆量。因为任何新投资, 没有做过的事情都是要冒一定的风险。你要冒一定的风险, 你敢不敢拍板,你光叫机会好,机会好啊!你不敢投资,你这个钱就拿不到。第三是组织能力。组织能力就是能够把各种生产要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这样就能产生高效率。 有人就不善于组合,有人虽然能够组合, 但效率很低。 企业家是能够组合各种生产要素的,并使之产生高效率。企业家成长的三个阶段经济学界认为,中国现代企业家的形成大体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1979年以后,出现了第一个浪潮。这是在体制以外形成的。这些人多半是下乡插队和从生产建设兵团回来、没有找到工作的青年; 农村中出来的一批2 / 3能人;还有少数从劳改、劳教所里出来的人。在当时条件下, 他们都是体制以外的。 但是,他们有眼光, 有胆量,还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所以在第一个浪潮中他们起来了。当然,他们的职业一般, 在文化素质方面或许还差一点。所以,这 10年、20年来就像大浪淘沙一样,有起有伏、有成有败,这是第一个浪潮。第二个浪潮在 1985年后。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开了十二届三中全会,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在这个过程中, 就开始从体制内转到体制外了。包括两部分人: 一部分人属于那些机关干部。 机关干部停薪留职, 下海经商。 还有一部分科技人员下海, 民办科技企业就起来了。这都是从原来的体制内转人体制外的。然后是第三次浪潮。 第三次浪潮是在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兴起的一批企业。 这个时候就叫体制运行。 国有企业人才济济, 一般人员文化素质比较高, 但为什么在前一个阶段里他们竞争不过体制外的?原因何在?国企老总很像林冲打个比方,《水浒传》讲林冲...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厉以宁教授谈中国企业家四条件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