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同类项》课例研究《合并同类项》是初中数学中重要的概念。在数学计算的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合并同类项是后继学习代数式运算的基础,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注重合并同类项的结果的取得,在课程安排上更多的时间是学生的运算训练,而忽略了个别学生产生运算失误原因的探究。我个人认为在这节课中,“合并同类项”概念的提出,这个概念又是如何通过具体实例把它引导出来,并将它抽象为一般的结论,成为一个解题过程的这个环节是学习中容易忽略而又是十分重要的地方,教师教学时务必要给学生讲清楚。原因有两个,一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他能够理解定义、方法的推导过程,他就不会去死记硬背。而这个过程也正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过程;第二,把这个给学生讲清楚后,他就能自己从实际出发,主动学习,并从知识形成、发展过程当中,理解到学会它的乐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也有了更大的信心。这样的做法不知要比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好多少倍。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准备要多,教师要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要预设出每个学生对问题理解的可能,在课堂上容易因为某个问题的研讨而耽误所谓的“教学进度”,但是学生的真正参与,思维的真正发生正是教师所需要的。本课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七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他们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动手能力很强。他们对直观的事物感知欲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上,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能动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类比、活动、猜想、验证、归纳,共同探讨,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利用课件和实物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和发散思维,从而让他们学会数学思考。下面就是我关于“合并同类项”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附教案设计)环节一:激情引入,积极思考(1)生活思考:周末,七年一班38 人要外出爬山,老师和同学们各自选了他们要吃的东西:买的时候怎么问?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按类别买东西;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把生活中的分类思想引入到数学中来。(2)头脑风暴:请同学们数一数这里的钱共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