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参考:合肥市新农村建设指引一、新农村建设布局指引1.新农村村庄空间组织模式指引合肥市不同区域新农村村庄空间组织模式表(2020 年,单位:人)类型新农村社区结构中心村规模基层村人口范围个数每村人口范围近郊区1 个中心村+若干个基层村2000 -3000 耕作半径 : 1 公里;地 域 面 积3 平 方 公里。建议 :3~ 5个500 耕作半径: 0.7 公里;每 个 地 域 面 积1.5平方公里 , 总面积 6 平方公里。远郊区平圩区1100 400 岗区1000 400 山区400 耕作半径:1.5 公里 ; 地 域面积 6-8平方公里建 议7- 9个每个基层村人口200 人。注: 1. 近郊区中心村人口含外来暂住人口;2. 地处特殊区域,如分布在人文及自然景观保护区、地质灾害防治区、水域生态敏感区及水源地保护区内的新农村社区,因地制宜确定合适的空间组织模式。2.新农村村庄空间形态指引:形态描述图示同心圆状形态地处平原、低岗丘陵地区村庄,以中心村为核心, 基层村大致与中心村庄保持相等的距离分布,形成“1 个中心村+若干个基层村”的结构形态带状形态地处交通干道、 河流及湖泊沿线地区的村庄,中心村、基层村呈条带状分布,基层村依托中心村公共设施发展。2 不规则形态地处山区、 高岗丘陵地区的村庄,中心村、基层村分布受地形地貌影响较大,平面结构形态不规则。3.中心村建设方式指引:方式建设指引拆迁新建型一类指指地处城镇建设用地区内的村庄必须进行整体拆迁,并按照城镇总体规划要求新建城镇社区;其中,位于合肥市“141”空间战略范围内,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将被纳入城市建设区的村庄应按城市规划建设标准建设新社区,住宅建设、产业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等都应符合城市规划的各项要求。另一类指旧村庄所处区域环境恶劣,或建设条件差,或地处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区,或地处地质、自然灾害严重区以及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敏感区核心区域的村庄,需要逐步搬迁,异地新建。异地在农村新建的,按农村村庄建设标准执行;异地到城镇建设的,按城镇社区建设标准执行。旧村整治型主要指村级经济水平较低、环境一般、配套设施缺乏,近期难以撤并的村庄,此类村庄建设规划重点是有步骤地改造和拆除老房、危旧房,注意保护原有村庄的空间格局,优化村庄布局,改善人居环境,提高村庄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改造扩建型主要指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对外交通条件,已有一定的建设规模和基础设施配套,可以实施更新改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