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江苏淮阴:发展集体经济成农村发展生命力江苏淮阴:发展集体经济成农村发展生命力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应志刚20XX年12月26日,周桂从厂里拿到了1500块钱的工资。“比在苏州打工少赚1000来块”,但显然,周桂更愿意这少了1000来块的“家门口收入”。周是江苏淮阴宋集村人。淮阴地处江苏北部腹地的XX县区,80%以上是农业人口,也是江苏劳务输出大县(区)之一。20XX年初的一场金融风暴,周和大多数当地外出务工农民一样,被企业裁员后返回农村。不过,他很快在村里兴办的工厂里找到了工作。在淮阴,像周一样的返乡民工大多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这得益于淮阴从2008年6月开始实施的农村“脱贫、破零、超千”工程。这项工程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已经让全区251个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999.24万元;,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32万人,新增个体工商户3706户、私营企业589户,累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836个,覆盖农民6.15万人,有力地带动了低收入户增收致富。发展集体经济造就苏北“小华西”洪北村,是淮阴区最偏远的村落之一。然而,这个村却是区里的官员在去年最乐意带媒体前往采访的村子。甚至,洪北村已经成了淮阴区恢复集体经济的先进典型,被推崇为“洪北模式”在全区推广。这是个鸡鸣闻三县的村庄,与江苏XX市的泗阳、沭阳交界。村子不大,却有着自己的集市,街道两旁的小洋楼鳞次栉比,道路上车辆行人穿梭繁忙,两侧商贩的生意看上去还不错,颇让人有种身处苏北乡镇驻地的感觉。这个小村子被区里的官员称为“小华西”,村里的公共设施都是集体出钱建设的,村民医保由村里缴纳大部分,每个考取大学的农家子弟,还会额外得到2000元的红包奖赏。与很多第1页共5页地方需要村干部苦口婆心劝导农民投保农业保险的窘状相比,“家底”殷实的洪北村却全部“包干”了农民的农业保险费,就连整修水渠等河工,村里人也不用出钱更不用出人,直接由村里出钱承包给工程队干。这里的农民集中居住区都是成套的楼房,一套15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大概在5万块钱左右,比农民自己建造要节省上万元。洪北村的集体经济回复的比较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村里就自发兴建了水厂、蚕站、建筑工程队、水泥预制品厂等集体产业,2008年底前记者在这个村子采访时,村支部书记戴家贵很自豪地透露,村子的集体经济纯收入“今年肯定达到100万。”洪北村恢复集体经济并没有把承包到户的土地重新合并起来,土地仍然是分到各家各户的,只是在集体的公用土地上建造房屋出租,或是向农民租赁土地办企业和公用事业,村里也不参与具体的经营。戴家贵被当地很多的村干部看做是能人,在很多村干部抱怨“分田到户把人心都分散了”的时候,戴家贵却把集体当成家来操持,这让很多前来视察的官员对他竖起大拇指。但戴家贵自己很明白,“手里没把米,唤鸡也不灵”。自己之所以得到上级的肯定,得到村民的拥护,关键在于洪北村的集体经济得到了有效发展。发展集体经济为基层组织“撑腰”淮阴位于江苏北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XX县区下辖的一个县级区,自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先后诞生了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家枚乘、枚皋及医学家吴鞠通、雕塑家滑田友等杰出人物,历史悠久但经济状况不尽人意。淮阴区委农工部副部长李训伟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到2007年底,该区251个行政村,有117个行政村的村集体负债超过10万元,106个行政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因为村集体没有钱,无法为农民办实事,村民不把村干部当回事的例子,在淮阴区比比皆是。而在记者采访中也发现,一些村子就连一个像样的办公场所都没有,有的“村部”甚至就安在村支书或村长的家里。第2页共5页在友谊村的村支书李敬生家里,他指着自家一张四方饭桌说:“这是我们村干部开会的办公桌”。李敬生的家就是村里的“村部”,原先的“村部”因为年久失修且没钱修缮已经废弃,上级配备的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设备:一台电视、一部电脑,目前暂放在李敬生的家里。而上级下发的文件就放在门后的一个纸箱里,“重要的文件保管在村会计那里。”因为村集体没有钱,村干部的腰杆就挺不直,村干部们抱怨自己就像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李敬生抱怨,“我们村的水利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