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 制作 : 临川区罗湖中学李瑞祥 胡适( 1891—1962 ),原名胡洪騂,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 岁到上海求学。 1910 年赴美留学。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学。 1917 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 7 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大使等职务。 他早年积极提倡白话文,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917 年 1 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上的“八不主义”。后又发表了《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在当时都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他还是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1920 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1922 年创办《努力周刊》和《读书杂志》,提出“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反对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26 年游历欧美,在各国讲学。 1928 年与徐志摩等出版《新月》月刊。晚年致力于《水经注》版本的考证。主要著作还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戴东原的哲学》等。文绉绉( zhōu zhōu ):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佃( diàn )户:佃,租种土地。轻薄:言语举动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仁慈:慈爱慈善。质问:依据事实问明是非;责问。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广漠:广大空旷。宽恕:宽容饶恕。字词疏通 自由朗读,批注文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考: ( 1 )文中写了母亲哪些方面的事? ( 2 )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 1 )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 一是对“我”的管教; 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 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5-7)(8-11)(12)一是对“我”的管教学习上的督促做人上的训导(5)(6-7)② 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① 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二是作为当家的后 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8)(9-11)三是如何对待 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 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12) 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到了什么?质疑 课文前三个语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 课文最后一段,写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 我的母亲{ 童年生活深远影响记叙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