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秦国于公元前 770 年被列为诸侯国。当时,秦国的封建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奴隶制残余还严重存在,旧贵族的势力相当强大。因此,国力贫弱。而这时,战国各主要诸侯国早已进入封建社会,把秦国看成夷狄之邦,不让它参与盟会。当魏文侯锐意改革、兵强马壮的时候,秦国统治阶级内部却十分激烈,为权力而你争我夺。自秦躁公以后,秦国的宗室贵族操纵了国家的政权,少数庶长甚至可以任意决定国君的废立,争夺君位的斗争也时有发生,造成国君更替不迭,君臣乘乱的局面。秦简公统治时期,秦国经常受到魏国的进攻。结果是丢城失地,放弃河西。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的秦国,无法同变法后的魏国相匹敌。秦献公为了改变秦国长期内忧外困、贫穷落后的局面,他决心仿效中原各国,发愤图强,自力更生,进行社会变革。到秦献公晚年,秦国的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国内外的政治形势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发布了一道“求贤令”: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郡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史记·秦本记》(晋国把我们河西的地方攻占,诸侯看不起我们,这是莫大的耻辱!有能出计让秦国强大的人,给他高官,还分给他一部分土地。)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