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一、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二、重视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三、重视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四、重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五、重视评价的有效性 六、重视学习情感的有效性【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因此,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巩固课改成果、推进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发展的关键。那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初浅看法。一、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实施建议之一。教学情境对儿童而言具有较强的情感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及所要探究的知识密切联系的情境,增强他们参与探究活动的激情,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我们都知道:一个理想的情境创设出来了,教学活动就成功了一半。何谓“理想的情境”呢?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教师在教学中生搬硬套地添加一些“故事”,教师“声情并茂”地描述故事情节,却忽视了宝贵的时间在无情地流逝着,这样形式化的故事只能算是一个“情节”,不可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发展。理想的情境能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激情,帮助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快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进而提高问题探究的有效性。如学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师首先提出:“今天是我们班某位同学的生日,老师在商店里看到有一些漂亮的气球(同时出示三种气球,每种气球下面分别标有:8 角一个、5 角一个 、1 元 2 角一个),我想买两个气球,代表全班同学送给这位同学,祝他生日快乐。但是要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买哪两个呢?要多少钱呢?请同学们商量一下。”在这里教师并没有增添所谓“生动的故事情节”,而借助学生身边最感兴趣的事例创设情境,学生对这件事情有较强的探究愿望,能激发他们更强烈的探究激情。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把情境狭义地理解为“故事”,一些游戏、操作活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都是很好的创设情境的素材,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要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激情,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活动的实效性。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