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避免教学目标定位的机械化和形式化。有的老师在每节课的教案中都会按照《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五个方面来制定教学目标,但实际上有些目标的描述是非常牵强的,或者是指向不明确,或者是缺乏实施的具体载体和途径。这种僵硬、死板的教学目标就失去了对教学的指导性。比如说,有的老师习惯把每节课的情感态度目标都设定为“乐于模仿,敢于开口,积极参与,主动请教”,其实这应该是整个小学阶段的目标,是比较宽泛的情感态度目标,具体到每一节课,我们还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再如,在这个模块的教师用书中,文化意识目标这一项中就有“了解英国的失物招领文化”这样的描述,但两位老师的设计中并没有提到,是不是说这两位老师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全面呢我们说不是的,在第一课时我们只是要从总体上去感知和学习课文内容,而这个文化意识目标可能需要更多的课时、通过更合适的载体或活动去达成、去渗透。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个四十分钟都需要设定五个方面的目标,尤其是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目标,一定要自然地与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融为一体而且某些教学目标不是靠单节课就能够实现的,而是在模块内、有的甚至需要在学期和学年内的不断滚动和复现,螺旋上升的过程中来达成和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