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兰州民族中学 孙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考虑汉语的文字特点”,“尤其是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汉语是一种意合性的文字,汉语文化是意合性文化,它的特点在于重视心灵的体验和“悟”,在心灵的体验中,在“悟”中直接把握事物的意义。离开体验,离开悟,就背离了汉语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要体验什么,探究什么,“课程目标"中有具体的体现。一是培养阅读能力,即"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二是培养认识能力,即“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三是充实文化底蕴,即“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四是培养崇高情感,培育“爱国主义情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五是形成优秀品质,即有“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又有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想方法”。并明确指出,上述任务的完成,要"注重情感体验",要进行"探究性学习"。阅读同时又是具有较强个性化色彩的一种活动。阅读的过程就是从文字系统中提取信息的过程,也就是将看到的书面语言感悟、体验、内化,继而转换成自己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过于强调读懂材料的字、词、句、段,“千篇一法”,“千人一面”,答案唯一的呆板僵化的教学方法,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而且严重阻碍学生智力,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特别是对初中学生,他们对简单的文字信息已经具有一定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阅读、生活等方面的经历和体验去判断、分析和思考,从而形成自己个性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提高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势在必行。那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来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一、体验、思考,培养语言感知能力。英国哲学家宾沙夫茨伯里说过:“在各类人际关系中,最变化莫测的是读者和作者之间关系。”对文本来说,老师是读者,每个学生也都是读者,老师、学生都是通过文本去探寻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老师与学生的阅历不同,理解程度不同,因此对文本理解也不同;不同学生由于个性的差异,理解起来也有不同。同时,老师、学生又都由文本而联系起来,老师既启发学生加深对文体的理解,又从学生那里受到启发,而达到教学相长。体验之思,就是在老师、学生、文本的对话中进行。 阅读是极个性化的行为。老师与文本的对话应在备课中完成。课堂上,首先必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