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 培养小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是现代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在他们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和接触周围环境中逐渐形成的,而且空间观念的形成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空间与图形知识。空间的内容具有这么丰富的实际背景,在现实世界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数学课程应注重将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的问题作为学习的素材。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通过在《四边形》这一节教学实践中的摸索与探究,我认为注重以下几点,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和空间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关键是重视基本图形的识别和再现。学生只有掌握了图形的基本特征,才能正确分辨各种图形的本质区别,在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中,进行变式训练是深化学生表象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只有通过训练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区分图形的各种因素,确定哪些是主要的,本质的,哪些是次要的,非本质的,从而使他们形成的表象更加清晰。另外,在培养学生识图能力中,还可以改变其本质属性,使学生正确地区别图形,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属性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如果把其中本质属性进行不同的变式,就会出现不同的几何图形。如果使其中一组对边不平行,就变成了“梯形”;如果使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的成直角就变成了长方形;如果使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变成直角,同时四条边相等,就变成了“正方形”。这样,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各图之间相互联系,就可使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有助于学生对空间观念的丰富和逻辑综合。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主要先依赖于观察、实验和必要的动手操作,再通过心理活动的内化去获得表象,然后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形成空间观念。因此,教学学生学习几何知识时,首先要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在他们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后,再渐渐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通过实际画图,引导他们理解并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在画图过程中,既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形成了表象,又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培养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是注重实践体验。学生认识各种几何形体的特征,理解各图形的面积,都需要借助于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等感知活动来完成。在长方体的教学中,我按照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引导学生得用各种感官,参与观察、动手操作等感知活动,帮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