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地方课程规划与管理研究”(FHB120466)的阶段性成果。北京市基础教育新课程建设的回顾与思考韩宝江(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45)提要从2001年秋季起,北京市海淀、宣武、延庆三个区的小学和初中,从起始年级起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使用按照国家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教材,开始了北京市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至今已走过了十三个年头。北京市的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包括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整体建设、市专题教育多个方面,十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关键词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地方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建设自2001年起,教育部颁发了一系列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的重要文件。2001年7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印发了《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实验工作试行方案》,从2001年秋季起,海淀、宣武、延庆三个区的188所小学和71所初中,从起始年级起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使用按照国家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教材,实验规模为近3万名学生。其他区县的337所小学,从起始年级起按照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进行实验,并使用按照北京市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教材,实验规模同样为3万多名学生。从那时起,北京市的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在摸索中走过了13年的历程,笔者试对这个历程作宏观的思考和梳理。一、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13年的取得的成效1.课程管理制度渐成体系并在实践中日趋完善自2001年秋季北京市启动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以来,通过市区、校三级合作的运行机制,开展专项研究、专题研讨、评选推优等多形式、多途径的课改实践活动,在理论研究、政策制定、机制建立、宏观调控、微观指导、典型引路、成果推广等多个重要环节全面推进,带动全市各区县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建设工作逐步走向深入,同时催生了一系列推动课程建设的规章制度、法律文件的建立健全。如对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综合评价制度、专题视导和督导制度、下校调研制度,课程建设先进单位、优秀成果的定期评选、表彰制度,课程论文、案例、视频课例的评选制度,中小学教科书管理制度等。这些逐步建立起来的课程管理制度,确保了教育部、北京市的课程改革文件、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在区县、学校的贯彻落实,确保了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工作沿着科学、正确、良性的方向健康发展。2.课程方案有效落实,课程实施的规范性和创新性进一步增强北京市的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教育督导部门、项目组以及各学校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确保《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得到认真严格的贯彻执行,三级课程得到有效的实施和落实,开足、开齐国家课程,规划并开发、管理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随着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区县和学校全力保障课程计划的全面落实,课程设置方案的适应性、规范性和操作性明显增强。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结合实际探索出提升课程实施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创新性策略,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奠定了坚实基础。区县、学校在实验过程中深入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执行力以及学校的整体发展,积极探索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努力提高课程管理的核心领导力,在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制度建设、实践创新等诸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果3.课程意识明显增强,重视以课程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区县和学校由“被动卷入”转为“主动参与”,更加理性务实地推进课程改革实验,更加冷静地思考课程实施中的常态建设和机制创新;自觉地将课程改革作为学校育人和发展的核心载体纳入学校中心工作,以课程整体建设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主要载体和抓手,尝试从学生需求、教师和学校发展的角度,统筹整合各种资源,构建基于学校实际和办学特点的课程体系增强学校课程领导力、执行力,规范和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要求,整体规划课程建设和学校发展。各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