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病(脑供血不足)诊疗方案一、诊断(一)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2008 年)诊断要点:(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 X 线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 CT、MRI 或 MRA 检查。(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眩晕程度分级标准:0 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I 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II 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III 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W 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V 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轻度:0、I 级;中度:II、III 级;重度:W、V 级。(二)证候诊断1、肝阳上亢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或数。2、痰湿中阻证: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3、瘀血阻窍证:头晕且痛,健忘、失眠、惊悸、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4、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5、肾精不足证:眩晕日久不愈,神疲乏力,腰酸膝软,健忘、双目干涩,五心烦热,颧红,耳鸣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尺弱。(三)鉴别诊断中医鉴别诊断1、中风: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以口舌歪斜和半身不遂为特征。中风昏仆与眩晕之仆倒相似,且眩晕多为中风先兆,但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