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已成为千古绝唱, 想起这几句诗句就想起了这几句诗句便想起了天下江山第一楼 -- 黄鹤楼,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 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 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 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嘹望。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唐永泰元年(公元 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 然而兵火频繁, 黄鹤楼屡建屡废。 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 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 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飞檐5层,攒尖楼顶,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 米,底层边宽 30米,顶层边宽 18米,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登楼远眺,“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三镇风光尽收眼底。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与岳阳楼、滕王阁相比, 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 谓之“四面八方”。这些数字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功能。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四方匾额东方“楚天极目”、“帘卷乾坤”;南方“南维高拱”、“势连衡岳”;西方“黄鹤楼”、“气吞云梦”;北方“北斗平临”、“云横九派”。“黄鹤楼”(楼西)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舒同老人所写。“楚天极目” (楼东) 这四个字是取自与毛泽东词作“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寓意是登上黄鹤楼祖国的大好国土尽在面前目今。“北斗平临”(楼北)武汉陶述曾书,北斗即北斗星,因其星座在北方,形状如斗寓意为站在黄鹤楼上,遥望北斗,顿觉兴味怡然,北斗星与自己一样高,一样平,形容楼之高。“南维高拱” (楼南)武汉李尔重书, 南维: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