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能力齐建会一、环境为先评判这种题时, 与词典上意思一致的我们会给满分,其它的则是“酌情给分” ,我认为不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最起码的,既然词语是出现在“短文”中,我们就要在“具体”的短文中“具体分析”其意思,既然要求“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只有写出该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才算切合题意。所以只要“意思”到位,符合本文语境,就不能“酌情给分” ,何况,在学习上,“背”只是低层次的学习, “理解”才是高层次的学习,就从这一点,更不应该“酌情给分”,只要意思是对的, 就给满分, 这也是对学生的肯定,在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上也是一种最好的激励。二、排除干扰工具书是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老师应该鼓励他们拥有并且引导他们合理使用, 我认为在这方面可从以下几点做起:第一、布置预习任务时, 就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避免学生大规模使用工具书查词语意思。第二、上课时,让学生将工具书关上,避免他们不停的翻工具书。第三、老师选择示范、练习的词语,尽量不选择工具书上有注释的。第四、老师在引导、讲解时,尤其要突出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三、注重过程、潜移默化“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这种能力的培养, 与很多方面都有联系, 如对全文的整体感知、 学生的语感以及语文知识的相关积累等,需要学生改变很多东西如以前的学习方法、 思维方式等,因此,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既然是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上就要准备打“持久战”,首先要体现在语文教学上,其实,我们有条件长期进行, 因为教材教学就是长期进行,一篇课文是由很多词语组成,老师可以挑选学生可能不知道意思的词语为例进行讲解、引导,让学生在长期的引导过程中“潜移默化”并掌握。四、创造条件、百“学”千“练”老师在教学时,其实手中也有很多的“权利”,在给学生出题时, 我们可以加上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如果单元测试试卷上没有这种题,或者相关的阅读试题上没有这类题,作为老师, 我们可以添上去让学生练习, 这样做,好处有两点:一是让学生经常接触这种题,多进行实践练习;二是以“考”促“学”,我们不是经常说:“考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吗”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 “考”的手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五、鼓励学生,提升信心随着年级的升高,试卷上记忆部分所占分值下降,灵活性的题越来越多, 很多同学拿到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