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教学设计《孟子两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疏通文意, 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理解作者的观点; 了解本文的一些古今异义词, 正确辨析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 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提出论点后层层推进、 逐层论证的论证方法; 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3. 比较两篇短文,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教学重难点】1. 掌握《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一文的结构。2.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蕴含的思想内涵。【课时安排】 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导入引导学生回忆 《智取生辰纲》 中的有关内容导入本课。二、检查预习1. 集体交流学生搜集的材料。2. 课件展示孟子和《孟子》的图文资料。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三、疏通文意1. 指名朗读课文并正音。 (课件显示)夫(fú ):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粟(sù):谷子 , 与栗( l ì )区别。畔(pàn):通 “叛”,背叛。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模仿录音齐读。(1)借助课下注释,同桌间合作完成逐段疏通文句的任务。(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多媒体课件显示)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 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旨在说明城邑之小。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 ,名词作动词用。固(固国):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指使国巩固。威(威天下):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之(寡助之至):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3. 齐读课文。四、研析课文 (课件显示)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 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3. 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 为什么还要写后面部分?(师生共同交流,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明确:1.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