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化:“素读经典”新探索课程化:“素读经典”新探索叶根娟“素读经典”虽然不是语文学习内容的全部,也不是唯一的语文学习方式,但在这一理念与实践冲击下, 学校的语文课堂面貌、 课程设置及评价体系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使得教师不再圈养着学生, 不再死守着一两本教材, 而成了智慧、快乐、自由的“放牧者”。一、保证学习时空——释放学习力,发展学习力第一次听陈琴老师“素读经典”讲座的时候,感觉是她的个人魅力裹挟着万卷诗词倾倒了所有学生、 所有听众。 想跟着学却觉得很难, 可是已经错过了记忆的黄金时段, 且不谙诗词格律, 不懂吟唱之技, 就算立志苦学都不一定赶得上她的一年级小学生。然而进了陈老师的课堂,我发现课堂结构简约,易学好操作,无须花拳绣腿,不会吟唱可以诵,不会格律可以慢慢悟,竹杖芒鞋轻胜马!1.以简约的课堂结构释放学习力。先进行课前背诵练兵。 每个孩子手里拿一张背诵篇目,分批上讲台打擂。 篇目中包括已经积累的儿歌、成语接龙、诗词古文等。再出示一首新诗词,如李白的《草书歌行》,先给孩子们讲怀素刻苦练字的典故,笔冢、墨池的由来,以及张旭、王羲之的故事; 然后听读两遍, 放吟诵录音听两遍, 指挥孩子们一手指字,一手打节拍; 接着带领孩子快速读三遍. 吟诵两遍; 最后让孩子用笔圈出今天认识的字。让人击节叹赏的是,孩子们整堂课都表现出了饱满的学习力。课堂里,他们嘴忙, 要吟诵;手忙,要指读; 脚也忙, 经常要站起来舞动。 如此全心投入,尽情释放,不知不觉便把要诵读的内容背了个滚瓜烂熟。为什么语文课可以上得这么简单,这么浅显?分析起来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 即文字里本身就有着无穷的趣味,让孩子多读几遍, 味儿就出来了。 另一个就是只有简单的教学轨迹才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明末理学家陆世仪讲过一段话,读来字字如钟,入耳铿然:“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岁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多记性,少悟性。十五岁后,知识既开,物欲既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凡所当读书,皆当自十五岁前,使之熟读。”正所谓“离你越近的地方, 路途越远”, 在儿童的心力未发达之前, 我们人为地复杂化,以为拂去了孩童心头的蒙蔽,却恰恰是扰乱了他们的心灵。2.以链接和滚动发展学生学习力。一堂课看不出多少惊奇之处, 十堂课、 百堂课的积累就不同了。 陈老师讲辛弃疾的《破阵子》,当读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