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信息传递方式烽火通信远在周代我国就有了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烽火作为一种原始的声光通信手段,服务于古代军事战争。从边境到国都以及边防线上,每隔一定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内储柴草,当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燃起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烽火,马上派兵相助,抵抗敌人。西周时期,为了防备敌人入侵,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信号。在古史书《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必须马上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由此可见,烽燧制度的实施,意味着早在周时就已出现了庞大而又完善的军事信息联系网络。现代信息的传递方式现代信息的传递方式与古代传递的方式有哪些不同。古代传递信息的方法大约有以下几种:1.羽檄。插有羽毛的书信多用于战事紧急。2.鸡毛信。一般用于民间。3.羽书。用于征调军队。4.信鸽传书(所说的飞鸽传书)5.快马传书。6.传竹筒。官家,民间都用,类似现在的信封。7.急脚递。用于传递紧急军事情报之用,俗称“传金牌”。8.烽火/狼烟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传递方式现代信息传递的方式大约有以下几种:1.有线通讯传输:第1页共9页如电话,传真,电报,电视等2.无线通讯传输:如对讲机,bb机(已淘汰),小灵通(即将淘汰)移动电话,收音机等3.数字通讯传输:连网的电脑,数字电视等4.纸张通讯传输:如书信,报纸,图书等第二篇:古代信息传递方式从古诗中看信息传递中国古代邮驿,历代均由国家官办,为统治者服务,而民间通信异常艰难。唐代诗人杜甫曾在《春望》中这样描绘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说明在那战火连天的岁月,偶得一封家书,比得万金还贵。在漫长的年代中,很多古诗都有关于传递信息的记载。笔者撷取几则如下。一、鼓角催晓。击鼓是传递紧急警报的一种方法。从商代卜辞中可以看出,它是“声光”通信中最早的一种。周《礼记·夏官·大司马》中就有用击鼓传递信号的规定:“中军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鼓者,击鼓可传号令,鼓士气,壮军威,同仇敌忾,勇往直前,以鼓角相闻,声声不绝。唐诗人岑参《武威送别刘判官赴碛石西行军》诗中曰:“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二、烽火报警。西周主要发展的是烽燧大鼓,用以传递紧急军情。为了防止犬戎从西、北方入侵,曾在丰镐东部的骊山上设置了烽火台和大鼓,与周围的诸候约定,如烽火起,则是敌人入侵,各路诸候都要前来勤王。《汉书》载:“有寇即火然举以相告”,前烽举火,后烽呼应。《史记》有“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唐末诗人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曰:“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一有火警,将士不畏艰险,一齐上阵,保卫祖国边疆。三、檄牌通信。金牌是一种通信檄牌。“牌长尺余”,木制。“朱漆刻以金书”,上刻“御前文字,不得入铺”,传递时“过如飞电,望者无不避路”。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间,秦桧以宋高宗名义,一天内连发十二道金牌传达命令,勒令岳飞退兵。同年十二月以“莫须有”罪名,将岳飞害死于临第2页共9页安(今XX市)大理寺狱中。明李东阳在《金字牌》诗中写道:“金字牌,从天来,将军恸哭班师回,士气郁怒声如雷。声如雷,震边陲,幽蓟已覆无江淮。仇虏和,壮士死,天下事,安有此,国之亡,嗟晚矣。”四、虎符调兵。符有两种:一为铜虎符,一为竹虎符。铜虎符用途有二:一为郡守符,作为中央委任太守的证明;二为发兵符。《史记》中记载有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信陵君拿上如姬从王室盗来的兵符,赶往边境,撤换了魏将,率兵解除赵国之危,深得民心,表现出信陵君能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唐人韩翃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