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一节 微生物的类群 教材分析 本章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新陈代谢、遗传与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本章的知识点覆盖面广,具有发散性和联系性的特点。 本章包括四节内容,微生物的类群在高二介绍的原核生物细胞知识基础上,进一步讲解了细菌、放线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由构成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入手,阐述微生物营养的知识,在教学中应注意与物质基础的内容相联系,要明确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和用途;与微生物代谢旺盛相关的特点有二:一是表面积大,利于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二是对物质的转化利用快,微生物代谢产物分为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两者的产生、种类和功能是要着重讲述的;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主要是酶的调节,即酶活性的调节和酶合成的调节。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这两种调节方式的主要区别:微生物生长要着重讲述所研究的对象,群体的生长规律以及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的教学应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从生产实例和生活常识入手,讲述发酵工程的概念、内容和应用,酶工程的概念和应用的知识。由于发酵工程具有菌种选育的过程,因此和人工诱变、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的知识具有联系性,但人工诱变是不定向的,而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对菌种的遗传特性是定向改变的。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识记细菌的结构和繁殖的知识; (2)识记放线菌、病毒的结构和繁殖。 2.态度观念方面 通过微生物实验的设计和观察,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的基本观点。 3.能力方面 (1)能认识书中图 5-1、5-5、5-6 所列举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通过列表比较分析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通过实验的设计和观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资料查询能力和调查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细菌的结构和繁殖,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相结合。 设计思路 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调查,查阅资料,进行相关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运用资料进行汇总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应用学生的实验结果,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展示。课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在课程训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前准备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 3~4 人),以问题的形式引出实验课题,确定每组的实验内容。 问题 1:微生物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