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一、农药残留与毒性1 农药: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为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控制、影响植物和有害生物代谢、生长、发育、繁殖过程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产物及应用生物技术生产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2 农药分类(按作用方式分): 杀虫剂: 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沙蚕毒素类杀菌剂: 保护性杀菌剂、治疗性杀菌剂、铲除性杀菌剂 除草剂: 输导型、触杀型、选择性、灭生性3 农药残留 由于农药的应用而残存于生物体、农产品和环境中的农药亲体及其具有毒理学意义的杂质、代谢产物和反应物等所有衍生物的总称。 可提取残留 结合残留:化学键合或物理结合 不可提取残留 轭合残留:酶作用4 农药残留毒性 因摄入或长时间重复暴露农药残留而对人、畜以及有益生物产生的急性中毒或慢性毒害。农药对环境有益生物的毒性 水生生物:鱼类、藻类 陆地环境生物:鸟类、害虫天敌、蜜蜂、家蚕、非目标植物(药害)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急性毒性:甲胺磷、水胺硫磷等高毒农药 慢性毒性:致突变性、干扰内分泌活动 慢性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迟发性神经毒性):有机磷农药特有的干扰免疫系统对儿童脑发育的远期影响二、农药的环境行为1 农药的环境行为:农药进入环境后,在环境中有着复杂的迁移转化过程,包括挥发、沉积、吸附、分解等表现。吸附:主要指农药在环境中由气相或液相向固相分配的过程。迁移:施于土壤或植物体时,一部分农药会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气相或通过地表径流和淋溶的方式沉积。 分解:农药在环境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降解。最重要的是光解和水解。生物降解:微生物生物富集:生物体从环境中不断吸收低浓度的农药,并逐渐在其体内积累的能力。 1. 体表直接吸收:藻类植物、原生动物、微生物 2. 根系吸收:高等植物 3. 食物链:大多数动物 藻类:500 鱼、贝壳:2000 水鸟:10 万 三、农药残留与生态、食品安全1 生态系统:是自然界一定空间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不断演变,达到动态平衡、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 农药主要是通过生态系统中的环境介质(大气、土壤、水)进入生态系统中,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时,也在此过程中进入生态系统中的不同有机生命体,进一步对生态系统平衡产生影响。2 农药进入生态系统的途径农药进入大气环境的途径农药喷洒...